buddhism-台灣佛教網路論壇wiki

buddhist-??

佛教佛法-01

佛教佛法-02

佛教佛法-08

佛教佛法-03

佛教佛法-07

佛教佛法-04

佛教佛法-06

佛教佛法-05

佛教佛法-19

佛教佛法-10

佛教佛法-09

會員登入

佛教佛法-14

佛教佛法-13

會員登入

佛教佛法-11

佛教佛法-12

 

佛教佛法-18 發表主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解 佛教佛法-17
 

佛教佛法-15主題發表人:乘潔(duoduo6996) E-M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解 
 
——李居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字經題的簡單意思,是說依照般若的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彼岸,證獲不生不滅的真心實相的經典。 
 
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修行者如觀世音菩薩一樣,修行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時。 
【觀自在菩薩】有兩意,一是觀世音菩薩,二是凡能觀察真理,獲得解脫者,均可稱之。 
【觀自在菩薩】就是說關照成就,深入實相,得大安樂,不為境界所轉,又能救度苦迷眾生,具有自覺覺他的精神的修行者,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行深】是修行到功力精深的時候。整句是說修行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時候,亦即是開悟的時候。 
 
2.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自己看到自己由五種組織堆積而成,且全是空的,隨即可使所有痛苦消除。 
【照見】是關照。 
【五蘊】是下文的色、受、想、行、識五種。【蘊】是積藏之意,這五蘊是我們受生死輪回的原素。 
【色蘊】不是顏色的【色】,也不是男女間的色,凡是有形質有障礙者叫做【色】,占有空間及會變壞的,可說是物質。 
【受蘊】就是領納外界所起的感覺,凡肚餓、煩惱、冷熱、頭疼、腿麻就是【受蘊】。 
【想蘊】是思想,第六意識的思想。 
【行蘊】是川流不息的第七末那識,是生命的本能活動,因緣和合、宇宙運行、靜坐妄想等都是行蘊。 
【識蘊】是第八意識,即阿賴耶識,永遠不會壞滅的根本識,本來真如佛性,因一念之差而自尋煩惱,成了輪回因果。因為五蘊是一切眾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現在既然空了它,自然一切苦厄不再存在。 
 
3.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修行者呀,形體與空無異,空與形體無異。 
舍利子有多個解釋。其一,為屍體不爛的部分,叫舍利子。 
其二,為佛陀的大弟子,他以智慧第一,此經談智慧,故以他名為代表。因此,舍利子三字,實結論為所有的修行者。 
【色】雖然是分明顯現著,但它是因緣和合的虛妄假相,並無實體也無自性。  
【空】是什麼東西都沒有,故“色”與“空”沒有分別。 
 
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形體就是空,空就是形體。感覺、想往、行動、知識,這些與空的情況完全相同 
色蘊既是與空無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空的。 
 
5.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修行者呀!所有終極的東西,都是空的模樣,既無所謂產生,無所謂消滅,無所謂汙染,無所謂清凈,無所謂不足,無所謂滿足。 
【諸法空相】是說一切五蘊等妄相空去之後,就出現真心顯現的境界。真心顯現也就是般若真實相,也就是真如佛性。 
【不生不滅】是沒有生起,沒有滅亡,這才是【真】。因為如有生,一定有死,若無生,自然無死,這才是實相理體。 
【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其理亦同。 
 
6.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此空裏面沒有形體,也沒有感受,想往、行動及意識;更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心,也沒有形狀、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 
這是重復【五蘊皆空】的意思。【無眼、耳、鼻、舌、身、意】四句是說十八界皆是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內六入】, 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外六入】,共十二入。由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內六入與外六入相接觸,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加六識為十八界。 
 
7.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認知的世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六識都是虛妄的假相。 
【界】是界限,六根六識及六塵各有各的界限。 
 
8.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沒有迷失,也沒有迷失的窮盡。沒有衰老及死亡,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窮盡。 
這段是說十二因緣也是空的。十二因緣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五色、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是眾生輪回的由來。 
因緣,因是起因,如種子,能生出東西。緣是助緣,幫助因成果者。避免惡緣惡因,促成善緣,才可完成菩提。 
【無明】是不了解真理,煩惱頓生。【盡】就是消滅。不但無無明至老死的流轉,也不必把無明至老死消滅去。因為這些本來是空的,若證得般若實相,自然不必消滅就消滅了。 
 
9.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根源,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的途徑。 
【苦集滅道】叫四聖諦,諦是真實不顛倒的意思。四聖諦是四種真理。 
以上四諦總說是這生死等苦實在是【苦】的,這個【苦】是從貪嗔癡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境界,應該要修【道】! 
 
10.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沒有所知,亦沒有所得,因為一無所得之故。 
眾生被無明迷惑住,才變成愚癡。本性是靈明的,故還有什麽叫做智慧?縱使有智慧,又有什麽用呢?故叫【無智】。 
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什麽五蘊、十八界、四聖諦都是空的,哪有所得呢? 
本來沒有的東西,現在忽然得到,才叫【得】!妙性真如是本性,個個都有的,還需要去得嗎?所以叫【無得】。你已具備了一切,還有什麽再要得的? 
 
11.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才能使人達到菩薩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能不受思想蒙蔽而做成障礙。 
【掛礙】是不得自在,我們凡夫因為不了解空的道理,生出種種的妄心。整天念頭動個不停,沒有一秒種的安息,所以有掛礙,不能自在。 
 
12.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才可沒有驚恐之心。離開一切足可使人迷亂的東西,達到永恒的幸福彼岸。 
凡夫沒有智慧,會常常升起不合道理的念頭,所以感覺有障礙。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的妙法修行,心理面清清凈凈,自在得很。一點點掛礙也沒有,自然就沒有恐怖。 
【究竟】是最徹底。【涅槃】就是寂滅,圓寂之意。【掛礙】屬【業】,【恐怖】屬【苦】,【顛倒夢想】屬【惑】。因為有惑就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有了般若的智慧,可以滅除惑業苦三種大病,到達究竟安樂的彼岸。 
 
13.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有成功修行者,均憑此無上智慧,到達最高、最真、最完滿的開悟境界。 
【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統稱。【阿】的意思是無。【耨多羅】的意思是上。【阿耨多羅】合起來就是無上。【三】的意思是正;【藐】的意思是等;【菩提】的意思是覺。【三藐三菩提】加起來是正等正覺。整句譯為無上正等正覺。 
【正等】是真正平等,沒有邪見偏見。【正覺】是正確的覺悟,不為【惑業苦】所迷。 
 
14.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因此,必須明白這無上智慧是宇宙的真言,是光明的真言,是最頂尖的真言,是無可比較的真言,可憑此消滅一切痛苦,絕不虛假,十分真實。 
 
15.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因此要到達無上智慧的話,就應誦那智慧的真言,即說真言 
 
16.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同行同行,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因覺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 

  TOP

 
佛教佛法-21 佛教佛法-23

 

佛教佛法-20   佛教佛法-22

瀏覽人數:    

   

 佛法心得討論版精華區     佛教熱門話題     佛學藏經閣

 藥師咒咒輪-釋大寬法師-佛網Buddhanet 

 

 

------------------------------------------------------------------------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6 牟尼佛法流通網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02-2378-0262 傳真:02-2377-5977

| Android APP Store | 佛教網路電視 | 佛教視頻影片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清心 | Buddhism wiki |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慈悲小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佛法流通網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弘憶有情互聯網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淨土宗第十四代祖師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釋大寬法師翻譯 | 禪話 | 禪宗 | 禪定 | 禪修 | 標點符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