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戒戒相表解 (新編) - 
			犯戒、破戒的標準? 
			《前言》: 
			
			佛陀在世的時候,在家居士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同時,皆即發心受持五戒,所以,可以說五戒是進入佛門,成為正式佛弟子的第一門功課。 
			  
			
			
			受持五戒之後,一定要了解犯戒與破戒的區別,犯戒可以懺悔,破戒則不能懺悔,也不能再受戒。小乘佛法認為破戒猶如斷頭,用任何方法都無法再回復,必墮地獄受苦;而大乘佛法則是給予眾生一絲希望,必須要至誠懺悔拜佛求見好相才表示罪滅,才能再受戒。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 
			  
			
			因此,受持五戒的佛弟子,如果真的遇到快破戒的因緣,就要先捨戒才行。捨戒的方式很簡單,對一個聽得懂人話的人說:「我捨五戒(或捨某戒)」一說即捨戒,捨戒以後就不會有破戒的罪,有因緣的話可以再受戒。 
			
			  
			
			為了讓各位佛弟子,發心受持五戒獲得無邊的功德,並且遠離破戒的因緣,所以,整理編輯此一「新編五戒戒相表解」,刪繁取簡,希望能讓大家清楚了解,犯戒破戒的標準在哪?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謹識 
			
			    
			   
			五戒戒相表解 (新編)   
			釋大寬法師 新編   
			一、
			不殺生戒 
				
					| 
					
					解釋 |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但有命者,不得故殺。 
					
					
					或自己殺,或教他殺,或見殺隨喜,均犯殺生戒。 
					  |  
					| 
					
					犯罪要件 
					
					(具緣) | 
					
					具五緣成犯。(具備以下五個條件就構成犯了殺生戒) 
					
					一、是眾生。(殺生的對象是有生命的眾生) 
					
					二、眾生想。(意識知道對方是有生命的眾生) 
					
					三、起殺心。(故意起殺心) 
					
					四、興方便。(應用種種的殺生方法) 
					
					五、命斷。(被殺的眾生命斷死亡)   |  
					| 
					
					犯罪輕重 | 
					
					有逆罪、重罪、中罪、輕罪之分:一、殺父母、和尚、阿闍黎、阿羅漢聖人犯逆罪。
 
					
					二、殺人犯重罪。 
					
					三、殺天龍鬼神犯中罪。 
					
					四、殺畜生犯輕罪。 
					  |  
					| 
					
					犯罪處斷 | 
					
					一、犯逆罪者,破戒,失戒體,墮阿鼻地獄。 
					
					二、犯重罪者,破戒,失戒體,不通懺悔。 
					
					三、犯中罪及犯輕罪者,通懺悔。速到師僧前,發露懺悔。   |  
					| 
					
					補充說明 | 
					
					一、墮胎胎兒死犯殺戒。(懷孕49天以下,墮胎犯中下品殺罪。如果是懷孕49天以上,墮胎犯上品殺罪,破戒,失戒體,不通懺悔。) 
					
					
					二、自殺(殺死自己)亦犯殺戒,與殺人罪同。   |  
					| 
					
					開緣 | 
					
					一
					、若營造房屋,誤墮木石殺人,或遙擲瓦石,誤著彼身而死者,不犯。 
					
					
					二、若病狂失心(如見火而捉者)殺生者無犯。 
					  |      
			二、
			不偷盜戒 
				
					| 
					解釋 | 
					凡是有主物,
					不與而取,名之為盜。   |  
					| 
					
					犯罪要件 
					
					(具緣) | 
					一、是有主物 
					二、有主物想 
					三、起盜心 
					四、興方便(用盜法) 
					五、值五錢(犯重罪) 
					六、舉離本處 
					  |  
					| 
					
					犯罪輕重 | 
					有極重、重、輕之別: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者,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盜物值五錢者犯重罪。 
					
					三、盜五錢以下犯中罪、輕罪。(就被盜之人苦惱多少,罪分輕重。) 
					  |  
					| 
					
					犯罪處斷 | 
					
					一、所取值五錢,犯重罪,失戒體,不通懺悔。 
					
					二、
					取不滿五錢,犯中罪,通懺悔,懺悔可滅犯戒罪,但是性罪(惡業)不滅,須加利償還。 
					
					三、
					發心欲盜而未取者,犯下可悔罪。取而未離本處者,犯中可悔罪。 
					  |  
					| 
					補充說明 | 
					
					常住物,即十方僧眾所共有,若犯盜,應於十方僧眾前結罪,而十方僧眾無量無數,故其罪極大。所以 
					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  
					| 
					開緣 | 
					一、與己想(以為
					這東西別人已經給與自己了) 
					二、己有想(以為
					這是自己的東西) 
					三、糞掃(垃圾)想 
					四、暫用想 
					五、親厚想(素相親厚,聞我用時,其心歡喜。) 
					六、
					誤取   |      
			
			三、不邪淫戒 
				
					| 
					解釋 | 
					
					淫者男女交媾,以染污心,行穢惡行,名不淨行。與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淨行,是名邪淫。 
					  |  
					| 
					
					犯罪要件 
					
					(具緣) | 
					一、是眾生(人神鬼畜)。 
					二、是正境。(凡是淫境,一切制禁。) 
					三、有染心。 
					四、起方便。 
					五、與境合。 
					  |  
					| 
					
					犯罪輕重 | 
					與人、非人(鬼神)、畜生,三處行邪婬,犯重罪不可悔; 
					三處者:口處、大便處、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 
					
					   |  
					| 
					
					犯罪處斷 | 
					
					一、若具五緣成犯者,得重罪,失戒體,不通懺悔,死墮地獄。 
					
					二、發心欲行淫,二身相觸,止而不淫者,犯中方便可悔罪。 
					
					三、
					若欲行淫,身未相觸而即止,犯下可悔罪。若犯手淫,或故意摩觸,皆犯淫戒中輕罪。 
					  |  
					| 
					補充說明 | 
					
					又在家居士若自發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優婆塞(期間久暫,隨自發心。) 
					
					受八關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於六齋日應戒正淫。 
					
					淫欲能繫縛眾生,無法解脫,令眾生造種種業,受生死苦。為眾惡之源,生死之本。經云此淫欲者,是眾魔境界。   |  
					| 
					開緣 | 
					一、若睡眠無所知覺。 
					二、若不受樂。 
					三、無有淫意。   |      
			
			四、不妄語戒  
				
					| 
					解釋 | 
					
					心口相違,說虛妄不實的言語,欺誑他人,名曰妄語。 
					
					包括 惡口(以惡毒的話罵人)、兩舌(
					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綺語(輕浮無意義或包含淫意不正當之言詞)。 
					  |  
					| 
					
					犯罪要件 
					
					(具緣) | 
					一、是眾生。 
					二、眾生想。 
					三、起欺誑心。 
					四、覆實事。 
					五、言明瞭。 
					六、前人領解。 
					  |  
					| 
					
					犯罪輕重 | 
					
					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犯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名大妄語,犯重罪,失戒體。 
					
					三、妄言見鬼見神,持戒清淨,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得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不可悔罪。 
					  
					
					四、若小妄語,及綺語、惡口、兩舌等,犯中可悔罪。 
					  |  
					| 
					補充說明 | 
					
					薩婆多論云: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則前人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塔壞像,不向俗人說比丘過惡,若說過惡,則壞法身。   |  
					| 
					開緣 | 
					大妄語開緣: 
					一、增上慢人。 
					二、若說果位不言自證。 
					三、若急言誤說、病狂亂說。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 
					  |      
			
			五、不飲酒戒  
				
					| 
					解釋 | 
					
					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令人昏醉之酒,皆不可飲用,飲則犯戒。 
					  |  
					| 
					
					犯罪要件 
					
					(具緣) | 
					
					一、是酒(飲之能醉人者)。 
					
					二、明知是酒。 
					
					三、起心貪飲。 
					
					四、興方便。 
					
					五、酒入口咽咽犯。(即喝一口犯戒一次) 
					  |  
					| 
					
					犯罪輕重 | 
					一、 自飲
					酒犯五戒中不飲酒戒,遮戒,罪尚輕。 
					二、 釀酒
					酤酒(賣酒給他人),犯菩薩戒,罪重。 
					  |  
					| 
					補充說明 | 
					一、不飲酒戒是五戒中遮戒(預防犯罪之戒),與前四戒性戒(本身就是罪惡)不同,所以沒有破戒、失戒體、不通懺悔之問題。 
					  
					二、南山律祖云:不飲酒戒、有人於下加
					五辛者(蔥、蒜、韭菜、洋蔥、芥末),正文無此。然而既受淨戒,豈能啖食膻臭,理不可也。今按吸煙,亦應判為不可。 
					  |  
					| 
					開緣 | 
					一、
					患重病,別無良藥必須用酒配藥方才可救者。 
					二、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 
					三、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 
					  |      
			五戒戒相表解 (新編)   
			釋大寬 比丘 2015年 新編 於 
			華嚴聖因精舍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59707-1-1.html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牟尼佛法流通網
			Muni-Buddha 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