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圖書館。佛經電子書 Sutra Buddhism Book》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治心品第十二之二(亦名禪定波羅蜜多品)

復有佛緣菩薩緣聲聞獨覺緣眾生緣等。彼眾生緣者。謂先樂與利益安樂。以禪定意與彼慈故。或有知識客寄近住。以己聚落如他聚落。乃至於此一方解脫。如是汝緣十方佛等亦無厭怠。如金剛幢迴向中說。具足修習菩薩行者。若所見色對治於愛。如是乃至聲香味觸法對治於愛。則無罪犯。是淨是善。最上光潔超諸妙樂。生適悅意起淨信樂。發生踊躍安住極喜。於分別心不生退惱。心意調柔諸根猛利常受妙樂。如是迴向一切諸佛。轉復迴向諸佛般若。而得具足不可思議佛妙樂行。然未同佛得善攝受三摩地樂。由是力能展轉得佛無量妙樂。具足無量佛解脫樂。攝受無量佛神通樂。得善攝受無數諸佛無著行樂。得佛自在如彼牛王所至遠近速疾妙樂。畢竟獲得無量佛力了知一切寂靜無生無滅等樂。於無著行而常等引得諸如來不二集行無瞋妙樂。是為菩薩常以如是善根迴向如來。迴向菩薩者。謂於意樂未圓滿者。迴向圓滿於一切智。未清淨者。深心清淨一切波羅蜜多。未成辦者。為令成辦發菩提心。猶若金剛令一切智鎧無有退屈。若令一切智鎧無退屈者。則於菩提妙樂隨所輕安。於諸善道無所退向。平等安住一切世間。圓滿大願修習一切菩薩之行。了知菩薩利根神通。由斯善根證一切智。以如是善根義故。迴向菩薩。又若學佛教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亦以善根如是迴向。若有眾生一彈指頃聞佛法聲。及賢聖眾為作尊重。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念佛圓滿迴向。念法方便迴向。尊重聖眾迴向。不離見佛迴向。清淨心迴向。通達佛法迴向。所修無量功德迴向。清淨一切神通善根迴向。斷諸法疑迴向。是為於聲聞辟支佛等學佛教者之所迴向。又彼菩薩亦以善根迴向一切眾生。所謂遠離地獄道迴向。斷除畜生道迴向。與琰摩羅界妙樂迴向。斷除墮諸惡趣迴向。令彼眾生樂欲增長無上菩提迴向。為令深心得一切智心迴向。不謗一切佛法迴向。畢竟成就一切智地迴向。畢竟清淨一切眾生迴向。以無量智迴向一切眾生。乃至所有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於身承事去來坐立。種種作業住律儀道。於律儀道不生瞋恚。身語意業如善修作。密緻諸根而或自身消息。按摩等事。眾味飲食。若開若合。若觀不觀。若臥若覺。而復自身詣彼承事。菩薩於一切智緣平等相應者無不迴向。彼一切智心樂利樂一切眾生。乃至意常救護一切世間。發起善根遠離憍逸。以要言之。令諸煩惱不復現前。為諸菩薩之所守護。決定勤求一切智道。愛樂親近諸有智者。乃至而能修習一切善根。速得圓滿相續諸行。以要言之。彼畜生趣者。或以少飯而能施與。令彼一切得生善趣。如是利益解脫迴向。彼畜生者。是為苦海。是苦所取。是為苦蘊。是名苦受。是為苦聚。是苦遷流。是苦邊際。是苦根本。是苦依處。於彼眾生不退迴向。又彼一切眾生緣者。謂於眾生現前作意。由先所作善根發菩提心迴向一切智故。不墮輪迴離諸險難得佛妙樂現前無礙超輪迴海永斷相續照明佛法起大慈故。如最勝金光明經慈悲藏伽陀云

 是金光明  最勝金鼓  所出妙聲
 遍三千界  能息地獄  及焰摩羅
 乃至人中  貧窮苦等  又此金鼓
 滅除世間  一切障惱  亦願眾生
 得除恐怖  如牟尼尊  寂靜無畏
 如諸聖人  處生死海  修一切智
 如彼所得  勝慧等持  及菩提分
 功德大海  又此鼓音  願諸眾生
 獲斯梵響  如佛證已  勝妙菩提
 轉淨法輪  住無數劫  說法利生
 滅貪瞋癡  煩惱眾苦  若有眾生
 住於惡道  為火所燒  身常洞然
 聞斯鼓音  如教誨言  令歸佛寶
 又令眾生  得宿住念  於百千億
 俱胝生中  念牢尼尊  聞甚深教
 又此鼓音  常得近佛  淨脩善行
 遠離罪惡  乃至偈云  又諸剎土
 一切眾生  息除世間  所有諸苦
 又若眾生  身分下劣  根缺減者
 普得諸根  悉皆圓滿  若疾病者
 身形怯弱  隨其方處  無所依怙
 解脫眾病  得獲輕安  根力充實
 又若眾生  王法所加  生種種怖
 及多憂惱  彼諸眾生  苦難若至
 最極惡事  百種怖畏  悉令解脫
 或復捶打  枷鎖繫縛  種種苦具
 逼切其身  又復無量  百千種類
 憂畏愁歎  間擾其心  牢獄繫閉
 打撻楚毒  一切解脫  被臨刑者
 遽活軀命  眾苦雖至  得無怖懼
 又若眾生  飢渴逼惱  令得上味
 美膳飲食  盲者備睹  眾妙色相
 聾者得聞  適意音響  彼裸形者
 得細軟衣  貧窶眾生  得眾伏藏
 倉庫豐饒  眾寶嚴飾  一切眾生
 獲斯妙樂  無一眾生  受諸苦報
 諸相端嚴  人所樂見  飲膳豐饒
 福德具足  常得受用  無量妙樂
 箜篌簫笛  眾妙音聲  隨彼心念
 應時現前  念水即現  清淨池沼
 金色蓮華  及優缽羅  遍覆其上
 隨彼心念  應時現前  乃至偈云
 塗香花鬘  和合末香  每日三時
 從樹而雨  眾生取已  咸生喜悅
 供養十方  不可思議  一切如來
 菩提妙法  諸大菩薩  遠塵離垢
 諸聲聞眾  得離一切  卑下種族
 及八難處  常值無難  最勝中王
 常得親近  諸佛如來  乃至偈云
 願諸女人  得為男子  剛健勇猛
 智慧聰利  而常修行  諸菩提道
 六波羅蜜  見十方佛  在寶樹下
 處琉璃座  安隱快樂  圍繞恭敬
 聞說妙法 

論曰。此略明慈行對治於瞋。以緣生觀對治於癡。今當說是中緣生義。有稻稈經說。云何內緣生法繫屬於因。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若無無明則知無有行。乃至若無有生則知無有老死。又若實無明滅則行滅。如是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又彼無明不念我從行起。行亦不念我從無明得起。如是乃至生亦不念我從老死得起。老死亦不念我從生得起若實無明起者。則行起不可得。如是乃至生起則老死起亦不可得。應知是為內緣生法繫屬於因。復何內緣生法繫屬於緣。謂地水火風空識等界。和合於內繫屬於緣。云何地界。謂令此身聚集而轉。堅硬為性。說為地界。又若令身攝持造作。說為水界。又若令身煖性現前飲食成熟。說為火界。又若於身造出入息。說為風界。又若於身中有竅隙。說為空界。謂此名色猶如交蘆。令五識身相應繫屬。有漏意識。說為識界。若非此緣者。則身不轉。若內不闕地界。如是水火風空識界亦無闕減。彼彼和合則身定轉故。然此地界不念我能令身堅聚。水界不念我能令身攝持造作。火界不念我能令身溫煖飲食成熟。風界不念我能於身作出入息。空界不念我能於身中成竅隙。識界不念我為緣生由是緣故身定得轉。又此地界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意生無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女無自在無主宰無此無彼及無所有。如是水火風空識界亦復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意生無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女無自在無主宰無此無彼及無所有。復次無明者。是義云何。謂於此六界之中。起一想合想堅固想常樂我淨想眾生壽者意生儒童想自在主宰等想。如是種種無智。說為無明。由此無明謂實有境起貪瞋癡。即彼貪瞋癡境。此說為行。於事表了。此說為識。識俱生時彼四取蘊。說為名色。又此名色所依諸根。說為六處。三法和合。此說為觸。由觸領納。此說為受。受耽著故。此說名愛。愛深廣故。說名為取。取能生有。有復生因。由是蘊起名生。蘊熟為老。蘊滅名死。癡瞋染著畏死名憂。追感傷歎名悲。五識相應不常領納名苦。作意和合極苦名惱。如是引生隨煩惱等。乃至總略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十五

 

 

 

 

 

 

 

 

 

 

 

 

 

 

 

| 佛光山 | 佛經 | 英翻中 | 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Wiki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 | 佛學 | 

 

佛教

Like

分享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