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四

    法勝論大德優波扇多釋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六卷成部)

  智品第六(別譯)

今欲分別涅槃分智。何以故。以智能斷諸煩惱故。欲廣釋智。故先說此

 若智性能了  觀察一切有
 有無有涅槃  彼相我當說 

有無有者。所謂涅槃。是故智者觀有無有。有者一切有漏法謂苦集義。有無有者謂滅諦也。一切有無有。故名有無有。於彼中無有義也。此說有對治謂是滅。是故滅非無也。非無物有對治。如滅盡正受心心數法不行故。對治說滅。是有物如是涅槃一切有對治。是故有事如除病得無病。彼相謂寂滅寂滅相等。彼攀緣智。智者觀察於彼。非無境界而有智轉。是故若智觀察此即是道。問曰。彼何者是。答曰

 三智佛所說  最上第一覺
 法智隨順智  及以世俗智 

此三智攝一切智。法智者。若智欲界境界。或欲界滅對治。或境界無漏。彼初取法決定行。故名法智。隨順智者。若智色無色界境界。色無色界滅對治。或境界無漏。次法智後次第隨順。故名隨順智。世俗智者。若有漏智多受俗數。謂男女等故說世智。如是等名世俗智

 苦集及滅道  二智而隨生
 如是四種智  牟尼隨名說 

法智隨順智者。隨聖諦轉。世尊隨名說苦諦境界。故說苦智。如是集滅道諦境界。故曰集滅道智。於此苦集二智行差別。苦行轉名苦智。集行轉名集智。緣無差別同緣五陰。故滅道二智行緣差別

 若智觀他心  是從三中說
 盡無生智二  當知在四門 

若智觀他心是從三中說者。三智中他心智有漏。是世智。若欲界對治境界。彼是法智。若色無色界對治境界。是隨順智心心數境界。彼心心數方便成就。故名他心智。盡無生智二者。盡智無生智是二智。謂法智隨順智。彼所作究竟受是盡智。不復更作受是無生智。問曰。盡智無生智何諦境界。答曰。當知在四門。此緣四諦義也。除初盡智彼緣二諦。已分別十智。行分別今當說

 二智十六行  法智隨順智
 上已說及餘  是說世俗智 

世智十六行轉。前後皆有彼十六行。暖頂忍攝。餘聞思修慧第一法攝。四行無間等邊十二行。彼外更有行。謂施戒慈等

 四智有四行  決定行所說
 若知他心智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決定行所說者。苦智有四行。集滅道智亦如是。若知他心智如是行或非者。若無漏他心智。彼有四行。如道智是道智少分故。若有漏者行則異。但攝有漏心心數法

 盡智無生智  離空無我行
 說有十四行  受相為最上 

盡智無生智離空無我行說有十四行者。盡智無生智第一義轉。亦親近世智作意我生盡。如是等取我眾生相似行。空行無我行。定是第一義轉非世俗緣。是故盡智無生智。空行無我行不轉故有十四行。問曰。所有無漏智。一切十六行攝不耶。答曰。不爾。受相為最上。彼十六行是共行。若復取自相無漏智。如身念處等。彼非十六行攝。已說行差別。得今當說

 最初無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於上四增一 

最初無漏心或有成就一者。最初苦法忍相應心。未離欲成就一智謂世智。離欲成就他心智不現在前。非見道次第他心智現在前。何以故。與流轉相違故。二或成就三者。第二無漏苦法智相應心。未離欲成就三法智苦智世智。若離欲成就他心智。於上四增一者。於上四心剎那中。當知一一增苦比智。得比智集法智。得集智滅法智。得滅智道法智。得道智集滅道比智。及忍不得未曾得智。問曰。在何地。答曰

 九智聖所說  此依於二地
 當知禪有十  無色地中八 

九智聖所說此依於二地者。九智依未來禪中間禪除他心智。當知禪有十者。根本四禪各有十智。問曰。何故中間禪未來禪無他心智。答曰。微細境界故。此境界微細於他身中。心心數法未來禪。少道非少道能取微細義。彼根本禪道止觀雙行。是強力道故彼能取。無色地中八者。除法智他心智。法智者欲界境界。無色界於欲界依對治行緣遠。是故無色界無法智。他心智緣色能生。是故於色界轉非無色中。餘未來有頂有一世智。何以故。有漏故。已說地差別。修差別今當說。修有六種。所謂得修習修對治修出離修戒修觀察修。彼得修者。若於善法不得。得現在未來故。習修者。先所得功德現前修習。對治修者。諸有漏法修對治道。出離修者。若修道時捨離穢法。戒修者。若能調伏諸根道。觀察修者。若觀察身等。此中唯取二修。謂得修習修

 若得修諸智  謂在聖見道
 彼即當來修  諸忍亦如是 

若得修諸智謂在聖見道彼即當來修者。若見道諸智現前修。彼即當來修。謂苦法智現在修。彼亦未來修。非忍非餘智。如是乃至道法忍。諸忍亦如是者。忍中亦如是。苦法忍現在修彼亦未來修。非智非餘忍。一切忍亦如是。問曰。何故見道唯修自分道。修道修自分非自分耶。答曰。未修智故。故見道中智未習未練。修道中二種並作

 於彼三心中  得修於世智
 或修七或六  當知最後心 

於彼三心中得修於世智者。彼見道三心中得修世智。謂苦集滅比智。隨彼地見道即彼地有世智。及欲界世智修。若彼依未來地得決定彼修未來及欲界世智。如是依第四禪得決定。彼修七地世俗智。問曰。道比智何故不修。答曰。彼無邊故。諦無間等邊成就故。名無間等邊。無能修一切道。於他道不能修。於自身修。乃至未來彼行者自分不現前。於三諦自他俱能知能斷能證。是故隨得邊故能修。是故彼能修非餘。是故法智亦不修。何以故。諦無間等未究竟故。於此諦世俗智本曾作證。是故此智修但有善名。方便猶未得。或修七或六當知最後心者。若離欲界欲道比智彼修七智。阿那含果所攝。除世俗智盡智無生智。若未離欲修六智除他心智。非想非非想處對治彼得沙門果。是以不修世智

 於彼上修道  十七無漏心
 當知修七種  增益根修六 

於彼上修道十七無漏心當知修七種者。若未離六種欲。從須陀洹果上修道中。十七剎那當知修七智。此道未來禪攝故。無他心智亦無盡智無生智。以無學故。是故彼中修餘七智。彼若以世俗道進彼世俗智現在前七種未來。若出世間道四種法智。一一現在前。餘七智未來。增益根修六者。增益根者。謂或信解脫。練治諸根進得見到。彼增進根。一切無礙道解脫道中得修六智。未離欲故無他心智。又復修道精進非斷煩惱。精進是人未得修進功德。是故不修世智

 得不還果時  出過上七地
 熏修諸神通  解脫修習八 

得不還果時者。若得阿那含果時必得根本禪。是故修他心智。及前說七種。出過上七地者。彼四禪三無色離七地欲時。九解脫道中亦修八智。若以世俗道修進。彼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八。若出世間道修進彼時四比智。及滅道法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熏修諸神通解脫修習八者。熏修起一解脫道。彼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起神通境界宿命智解脫道中。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八智。他心智解脫道法智比智。若世智中他心智。一一現在前未來八。天耳生死通。解脫道無記故不修

 此無礙道中  及出第一有
 彼八解脫道  當知修於七 

七地離欲一切無礙道中修七智。無礙道中修對治智。是故不修他心智。彼非對治故。熏修起二心無礙道相似。初是無漏第二世俗。無漏心中八法智比智一一現在前。未來七除他心智。一切無礙道不修他心智。世俗道世俗智現在前未來亦七。起四神通無礙道中。世俗智現在前未來定七。他心智有漏亦然。無漏他心智道法比智。一一現前未來定七。有頂離欲八解脫道。四比智二法智。一一現在前未來亦七。世俗智於彼中退。非對治故。世俗智未曾至有頂。彼或時作方便不決定

 出過第一有  無礙道修六
 上乘應當知  修習於下地 

出過第一有無礙道修六者。第一有離欲九無礙道修六智。除他心智世俗智餘現在前。解脫道前已說。六智謂四比智二法智。上乘應當知修習於下地者。一切地中當知修自地智及下地智。若初禪進彼修自地功德。亦修未來禪攝功德。如是乃至不用處次第亦如是。若人乃至不用處離欲依初禪。乃至有頂離欲。是人九地無漏智修進。如是一切應當知

 無學初心修  諸地生功德
 漏無漏一切  此是隨順智 

無學初心修諸地生功德漏無漏一切者。得阿羅漢果一切地。漏無漏功德一切修進。問曰。何故此地修一切功德。答曰。斷一切縛得蘇息故。如來解縛法降伏煩惱。力士眾咸慶快。心得自在。首繫解脫絹。如王登祚諸方萬姓貢上珍寶盡難勝。煩惱怨離殺怨家故。一切國土人皆歸伏。彼先雖得下地功德。有煩惱相續故不明淨。今除煩惱盡故功德明淨。及入出定心成就。是故熏修。若住欲界得阿羅漢果法或如是。若住色界得阿羅漢者。彼二界功德修進滿足。是故一界生。如是地地應當知。問曰。無學初心何智相應。答曰。此是隨順智。此隨順智相應。彼作如是意。我生已盡。非想非非想處陰取此中生彼人緣彼。何以故。最後斷故。是故彼苦比智或集比智。問曰。世尊說若見智慧。此為一為異耶。答曰。彼是慧性。世尊觀因緣故。故如是說

 諸忍則非智  盡無生非見
 若餘諸聖慧  當知三種性 

諸忍則非智者。八無間等忍非智。何以故。不決定故。決定義是智義。忍不決定。自品對治疑隨生故。忍者求欲轉。智者求欲斷。是故忍非智。盡無生非見者。盡無生二智能見示故。慧決定故。智何故非見。無求故中平故。若餘諸聖慧當知三種性者。餘無漏慧事見智慧性

 若善有漏智  在意則是見
 煩惱見是智  此及餘說慧 

若善有漏智在意則是見者。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亦說見。煩惱見是智者。若煩惱見自性。謂身見等彼從測量。思覺轉故推求故名見。彼決定故名智。此及餘說慧者。若已說者。見事慧事。及餘未說者。如無記意地五見。外穢污意地及五識身相應。所有智一切是慧。當知此中未說者說。彼中若無記不能測量。不能覺察。不能推求故非見。穢污煩惱所污故。五識身相應不能分別現境界故。一往墮故。諸見不爾。問曰。一一智緣幾智。答曰

 法智隨順智  觀察於九智
 因智及果智  二智境當知 

法智隨順智觀察於九智者。法智緣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緣九智除法智。道法智緣一切。法智彼分亦餘智苦集法智。緣欲界世智。如是道比智緣自分比智。苦集比智緣色無色界世智。及世俗他心智。問曰。何故法智比智不更互彼此相緣。答曰。上下緣差別故。如二人觀地虛空。因智及果智二智境當知者。集智緣有漏他心智及世俗智。何以故。集諦分數故。不緣餘智。餘無漏故。苦智亦爾

 道智緣九智  滅智無境界
 餘一切境界  決定智所說 

道智緣九智者。道智緣九智除世俗智。何以故。有漏故。餘九智緣。何以故。道諦分數故。滅智無境界者。滅智不緣智。何以故。緣無為故。餘一切境界決定智所說者。餘四智緣十智。世智緣十智。何以故。一切法境界故。如是他心智一切他心心數境界故。彼有漏他心智緣有漏智。如是無漏緣無漏。彼中法智法智分隨順。隨順智分地根人度非緣。盡無生智亦如是。一切有為境界故。問曰。如佛說。隨順智若有頂離欲。得阿羅漢果。不盡是隨順智耶。答曰。彼分對治法智斷故。亦有法智彼分對治。問曰。何者是耶。答曰

 若彼滅道中  法智之所轉
 彼三界對治  非欲隨順智 

若彼滅道中法智之所轉彼三界對治者。諸修道中滅道法智亦色無色界對治。彼人生欲界捨色無色界結。彼自地陰所逼惱。彼中極見其過故。為離彼故求對治。三界中離欲去彼有頂離欲。但法智無礙道。彼隨順智解脫道。問曰。何故非苦集法智去。答曰。苦集不等故。欲界苦集下劣。色無色上勝。不應觀察下劣厭離於上。有何過異處惱異處厭離滅道相似。是故觀彼厭離三界欲。此道理說也。問曰。頗有隨順智。亦於欲界為對治耶。答曰。非欲隨順智。無有隨順智為欲界對治。無有一人於彼見增上過。無此道理也。若於色無色離欲。然後於欲界離欲者。無有如是理也。或初難斷自地不能離。譬如國王不能降伏自國。而欲降伏他國。如王降伏自國然後降伏他國。法智亦爾。問曰。神通何智性。答曰

 神足天眼耳  當知一世智
 六智憶宿命  五說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當知一世智者。神足天眼天耳是一世智。非無漏智如是轉。彼神足通智能示現種種事。示現種種事是智慧能。天耳通者。天耳識相應慧。生死智通者。天眼識相應慧。六智憶宿命者。憶念過去處神通六智。謂法智憶法智分。隨順智憶隨順智分。世智憶世智分。苦智憶過去苦。集智亦如是。道智出世間行。罽賓論師說但一世智。五說他心智者。他心智通五智。謂法智隨順智世智道智及他心智等

 九智漏盡通  決定智所說
 八智身中轉  法十九智二 

九智漏盡通決定智所說者。漏盡通無漏九智漏盡智攝故。問曰。如他心智盡無生智不攝。云何言攝耶。答曰。無學正見攝故。彼一切三種智說漏盡通。問曰。念處何智性。答曰。八智身中轉。苦有色身名彼中八智轉。除他心智及滅智。法十者。除色受心餘法名法念處。彼中十智轉如前說。九智二者。受心中除滅智九智轉。問曰。如來十力四無所畏是智性。彼智云何差別。答曰

 是處非處力  及以初無畏
 當知佛十智  餘此中差別 

是處非處力及以初無畏當知佛十智者。若彼是處非處力十智。如是初無畏我正遍知。如是廣說彼亦十智。何以故。正取故。餘此中差別者。處非處力差別。餘力初無畏差別餘無畏。問曰。佛何故差別作多種。答曰。佛隨處化眾生。欲故差別多種。有人信樂廣說不樂總說。有人樂於略說。力義者隨自樂欲。能成就義是力義。無障礙義是力義。能制義是力義。無能侵欺義是力義。能映奪他義是力義。彼處非處力者。因果中決定無礙者。是名處非處力。自業智力者。善不善業處事因報。若多若少若定不定。如是等義中若無礙智。是名自業智力。彼禪解脫三昧正受智力者。此禪等自性名字得方便。攝有味淨無漏退住勝達分。如是等義中若無礙智。是名定力根差別智力者。於眾生下中上根能知。若無礙智。是名根差別智力。種種解智力者。眾生下中上自解知無障礙。是名種種解智力。種種性智力。知眾生性知法差別性。若無礙智。是名種種性智力。一切至處道力者。一切生死轉業。能盡一切生法。知無障礙智。是名至處道智力。憶宿命智力者。自他過去生死展轉。憶知無障礙智。是名憶宿命智力。生死智力者。眾生未來有相續見無障礙智。是名生死智力。漏盡智力者。若漏盡漏盡方便。若無礙智。是名漏盡智力。如來十力無畏。如經中廣說。不怯弱義是無畏義。無恐怖義是無畏義。無逃避義是無畏義。不下劣義是無畏義。如師子自力雄猛滿足不假於伴。如師子無畏是無畏義。問曰。無礙現見亦是智性。彼云何差別。答曰

 法辯辭辯一  樂義辯俱十
 七智是願智  智者之所說 

法辯辭辯一者。彼法無礙者句味現前。若無礙智是名法無礙。是世智。辭無礙者。言音正不正方便隨方俗語。若無礙智。是名辭無礙彼亦世智。樂義辯俱十者。樂說無礙者法辭義相應。任放不怯弱說種種說。若無礙智是名樂說無礙。此有十智。義無礙者。於法自相共相。若無礙智是名義無礙。是亦十智。能受真實相故。問曰。願智有幾智。答曰。願智是七智。智者之所說。願初轉樂欲義轉。故名願智。彼七智罽賓論師。說除他心智盡智無生智

  定品第七之一

如是知諸智。智依義今當說

 智依於三昧  無罣礙而轉
 是故思惟定  求於真實相 

智依於三昧無罣礙而轉者。如燈依淨油炷。離風動處光焰不動而甚明淨。如是三昧依智。離諸亂風無障礙轉。其心不動如是義也。轉行於緣無有疑惑。是故思惟定求於真實相者。若無定不能生真實智。無有離真實智能趣涅槃。是故求真實相者。必定須知三昧。彼三昧者何。謂善一心。是最勝根義也。如是一根轉自善心相續名一心。最勝者。或云境界名也。如是一緣轉是善心相續名一心。問曰。何者是三昧。云何知耶。答曰

 決定說四禪  及與無色定
 是中一一說  有味淨無漏 

決定說四禪及與無色定者。略說八種三昧攝一切三昧。是中一一說有味淨無漏者。是中一一三昧。有三種味相應淨無漏

 善有漏名淨  無熱說無漏
 有味愛相應  有頂無無漏 

善有漏名淨者。彼中若有漏善當知名淨。無熱說無漏者。若離煩惱者當知是無漏。問曰。若無漏第一義淨。何故世間煩惱相續說名為淨。不說無漏為淨。答曰。無漏不待言說自知是淨。世間法淨不障他人不知。為欲成彼故。說離煩惱。是名彼非相違。能牽無漏故。是故說淨。有味愛相應者。若三昧愛相應者是味相應。亦有與餘煩惱相應禪等。見疑增上慢修定者。緣縛力禪等愛相應。非餘煩惱共相應。非餘煩惱能如是緣縛心。如愛為三昧緣縛。有頂無無漏者。有頂有淨味相應非無漏。不捷利故。聖道捷利。問曰。此禪何等性耶。答曰

 五支有覺觀  亦復有三受
 彼種種四心  是說為初禪 

五支者除五支故名五支。問曰。除支更有禪耶。答曰。不然。彼支一一是禪各各相支義須分別。分義是支義。如車支如王支。問曰。何者是支。答曰。覺觀喜樂及一心。彼覺者正受初分別麤心利義。觀者麤心隨順相續法說細。心微細少義也。喜者入定心悅。樂者身心樂離麤重。猗息心調柔方便。一心者心繫一緣有覺有觀。問曰。初說五支今何故說有覺有觀。答曰。支者善有覺有觀。此說穢污。三受者此中有三受。三識身樂根意地喜根四識身捨根。彼種種者。梵世種種身彼上下身。以覺觀力故生。四心者。彼有四心眼耳身意識。是說為初禪者。此諸法是說初禪。俱生正受此禪中攝

 第二有四支  種種及二受
 第三有五支  此禪說二受 

第二有四支者。內淨是信義也。離初禪欲決定界地過故。正信喜樂一心。彼無共種種身。何以故。無覺觀故。成就種種心。或時喜根現在前。有時捨根現在前。彼根本喜根未來捨根。二受者喜根捨根必定意地。如是等事說第二禪。第三有五支此禪說二受者。第三禪五支捨念安慧樂。一心樂著樂故不求餘名捨護。喜食故名念。恐第二禪地喜牽自地過。一切世間勝樂對治。及正智樂意地樂根一心名定。二受者樂根捨根。此中二受樂根捨根。此等法是說第三禪

 離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支
 支者謂說善  隨事如先說 

離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支者。第四禪無出入息。三昧力故。彼身無孔。四支者彼不苦不樂受捨念清淨一心。問曰。味相應等三種禪悉成就耶。答曰。支者謂說善。善禪與支相應。當知非穢污。問曰。穢污中無何者。答曰。初禪中無離生喜樂。問曰。穢污中亦有喜何故言無。答曰。猗樂彼離生與喜相應。故說離生喜樂。此一向善故彼無。餘者有喜。於此有喜彼非支穢污。第二禪無內淨煩惱濁亂故。猗樂先捨。是故第三禪中無憶念安慧。最勝樂惑心故無憶念。若彼有念者是失念。失念故非支。非安隱非安隱故非支。捨亦無。一向善故。第四禪中除。何以故。二種等故。第四禪無捨。念清淨非善故無捨。煩惱染污故念不清淨是故非支。彼或失念故非支隨事如先說者。若事善禪中已說。穢污禪中不除。彼穢污禪中亦說。彼初禪中覺觀一心。餘人欲立喜者。是故穢污初禪四支。彼第二禪喜一心餘人欲立信者。是故第二禪三支。第三禪樂一心。餘人欲立念慧。是故第三禪四支。第四禪不苦不樂一心。亦有欲立念者。是故第四禪三支。一切攝故說支是善。問曰。已說初禪有覺有觀。未來禪中間禪初禪攝。彼云何彼中有覺觀。答曰

 相應有覺觀  智說未來禪
 觀相應中間  明智之所說 

相應有覺觀智說未來禪者。未來依有覺觀。觀相應中間明智之所說者。中間禪有觀無覺。何以故。止息地故。次第方便人相續止息。問曰彼何自性答曰

 未來二自性  或離味相應
 中間禪三性  二俱有一受 

未來二自性或離味相應者。未來禪淨無漏二非味相應。正受愛故說味。厭離欲道於中無執著。是故無味受生愛不除。何以故。於彼連節縛故。未來禪連節縛墮。中間禪三性者。淨無漏味相應。二俱有一受者。未來禪中間禪必定一受謂捨根。問曰。何故未來禪無喜。答曰。有怖畏故。近欲界故。彼行者有怖畏。是故彼中喜不生。所作未究竟故。欲界離故。彼起此未得。是故所作未究竟是人不生喜。又止少故。中間禪亦止少。是故彼中無喜。已說地。彼中功德今當說

 三昧通無量  一切入處修
 除入及諸智  解脫於中起 

三昧者三三昧。空無願無相。彼空有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有漏無漏法空無我思惟。無漏者有漏法空無我思惟。若三昧無願亦二種。有漏無漏。有漏者有為法無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無漏者。有漏法無常苦因道等行思惟。若三昧無相者。滅等行思惟。若有漏無漏三昧此中一向取。無漏當知。通者六通如智品說。無量者。四無量慈悲喜捨。此無量眾生緣故。故名無量。彼慈者欲令一切眾生得樂。如是想心轉恚對治。是無恚善根性故說名慈。苦眾生如何得脫。如是想轉害對治。無恚善根性名悲。喜眾生如是想轉嫉對治喜根名喜。捨者捨眾生想。如是心轉欲愛瞋恚對治故。無癡善根性是名捨。彼一切共伴共方便。欲界中四陰性色界五陰性。一切入處修者。十一切入。如修多羅中說。彼中八無貪善根性貪對治故。及伴及方便五陰性。於上四陰性相續無間無有空缺。廣作意解。是說一切入處。除入者八除入。如經中說。彼一切無貪。貪對治故。及伴及方便。欲界是四陰色界是五陰。能映奪緣故名除入。極增上極光曜極最勝緣此善根速得除入。如奴雖莊嚴猶為主欺。或說非一切聖人能欺緣。彼依緣煩惱不能起。是故名除入。智者十智如智品說。解脫者。八解脫如經說。彼初三解脫不貪善根。貪對治故。共伴共方便五陰。性餘四無色解脫四陰性。滅盡定不相應行陰性。問曰。解脫有何義。答曰。不現前斷後心故名解脫。初三色貪背捨故。淨不淨背捨。於上四種一切行轉背捨。想受滅一切緣轉背捨。及斷後故。於中起者。三昧等解脫邊功德禪中生。當知已說解脫邊功德。今隨彼彼地可得今當說

 五通四禪中  及見他心智
 六中有法智  五中三無量 

五通四禪中者。五通攝受支三摩提故。及見他心智者。他心智亦如是。六中有法智者。法智六地四根本禪中間及未來。五中三無量者。五地中除喜無量。四禪中及欲界

 除入中說四  及與喜無量
 亦二種解脫  初禪第二禪 

初四除入及喜無量初第二解脫。初禪第二禪欲界色貪對治故。初禪中立二解脫。四除入初禪地色貪對治故。第二禪立二解脫。四除入第二禪無色貪。何以故。眼識身無故。是第三不立解脫。是故是中亦不立除入及一切處。欲入解脫中入除入欲入除入故。入一切處。彼為勝樂所惑。彼不能生如是善根。喜根亦如是。故初第二禪中有非餘禪

 餘有四除入  及與一解脫
 亦入一切入  佛說最後禪 

後四除入淨解脫。及八一切處。在第四禪非餘

 餘脫自名說  二一切亦然
 滅盡最在後  餘無垢九地 

餘脫自名說者。無邊虛空處解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解脫。二一切亦然者。餘自名說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滅盡在後者。決定有頂攝。隨順斷後邊次第下地心心數法斷已。乃至非想非非想地初斷上上。次斷上中。後斷下下。一切斷已彼滅盡定。餘無垢九地者。若餘無漏功德。所謂三三昧七智及漏盡通彼九地中四禪中三無色中未來中間世智。有頂處亦有。是故說遍一切地

 三解脫當知  有漏及無漏
 定智通已說  其餘悉有漏 

三解脫當知有漏及無漏者。無邊虛空處無邊識處不用處解脫。當知有漏無漏。定智通已說者。定修多羅品當更廣說。彼無漏智神通智品已說。其餘悉有漏者。如是三通威儀故。受色聲自相故。無量眾生緣故。一切除入初三解脫。彼一切信解念處故。非想非非想非捷利行故。想受滅無慧故皆有漏

阿毘曇心論經卷第四

 

 

 

 

 

 

 

 

 

 

 

 

 

 

 

| 佛教如來宗 | 台灣論壇 | 電子書下載 | 法師 Wiki | 陀羅尼 | 佛教 | 弘憶論壇 |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