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1.『筆順查詢』
每個漢字書寫筆畫可以分爲『橫』、『豎』、『撇』、『點/捺』、『折』五種筆畫,查詢時以漢字的書寫順序依次輸入。大多數情況下書寫順序遵從『從上至下』、『從左至右』、『從外至內』之原則。
2.『關聯代換』
該功能是將不同地區或不同國家(日本)﹐因歷史和文化等諸多因素造成的漢字差異相容,以便檢索時能由此及彼﹐達到完整的搜尋結果。
- 簡繁關聯:解決由簡體字查繁體字問題,如:用『云』 查找『云』、和『雲』; 用『干』
查找『干』、『乾』、『幹』等;反之亦然,從繁體字可以查到簡體字。
- 異體關聯:指音同義同而形體不同的字。如『嘆』與『歎』、『昂』與『昻』、『庵』與『菴』、
『 擺』與『襬』等。
- 通假關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假借或代替本字的相互查詢。通假字嚴格說,與本無其字的假借不同,但習慣上也通稱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爲『功』,借『駿』爲『峻』;古書多見通假字;今簡化漢字也常常採用,如借『谷』爲『穀』,借『吁』爲『籲』。
- 新舊關聯:指由於歷史和社會變革等因素﹐造成漢字形成同音同義,但字形上略有差異的現狀。中國大陸稱『新字形』和『舊字形』(大陸出版的字典前面多附有這種新舊字形的對照表);大陸以外稱『大陸筆形』和『傳統筆形』。例如:『宫』與『宮』、
『滚』 與『滾』、『横』與『橫』、『户』與『戶』、『兑』與『兌』、『吴』與『吳』、『緼』與『縕』、『匀』與『勻』等。
- 日中關聯:部分日文漢字在字形上已經不同於中國漢字,例如:『圖』與『図』、『澤』與『沢』、『單』與『単』等。
- 正訛關聯:訛字為多種原因以訛傳訛,而沿用下來的錯別字。例如:『步』與『歩』、『翃』與『翝』等。
- 古今關聯:指古代曾經使用過的字與現今用字的關聯關係。例如:『並』與『竝』、『農』與『莀』、『春』與『萅』、『醜』與『媿』等。
3.漢語拼音方案
一、字母表
字母 |
A a |
B b |
C c |
D d |
E e |
F f |
G g |
名稱 |
ㄚ |
ㄅㄝ |
ㄘㄝ |
ㄉㄝ |
ㄜ |
ㄝㄈ |
ㄍㄝ |
|
|
H h |
I i |
J j |
K k |
L l |
M n |
N n |
|
ㄏㄚ |
ㄧ |
ㄐㄧㄝ |
ㄎㄝ |
ㄝㄌ |
ㄝㄇ |
ㄋㄝ |
|
|
O o |
P p |
Q q |
R r |
S s |
T t |
U u |
|
ㄛ |
ㄆㄝ |
ㄑㄧㄡ |
ㄚㄦ |
ㄝㄙ |
ㄊㄝ |
ㄨ |
|
|
V v |
W w |
X x |
Y y |
Z z |
|
|
|
万ㄝ |
ㄨㄚ |
ㄒㄧ |
ㄧㄚ |
ㄗㄝ |
|
|
v只用來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
二、聲母表
b |
p |
m |
f |
|
d |
t |
n |
l |
ㄅ玻 |
ㄆ坡 |
ㄇ摸 |
ㄈ佛 |
|
ㄉ得 |
ㄊ特 |
ㄋ訥 |
ㄌ勒 |
|
g |
k |
h |
|
|
j |
q |
x |
|
ㄍ哥 |
ㄎ科 |
ㄏ喝 |
|
|
ㄐ基 |
ㄑ欺 |
ㄒ希 |
|
|
zh |
ch |
sh |
r |
|
z |
c |
s |
|
ㄓ知 |
ㄔ蚩 |
ㄕ詩 |
ㄖ日 |
|
ㄗ資 |
ㄘ雌 |
ㄙ思 |
|
三、韻母表
|
i ㄧ 衣 |
u ㄨ 烏 |
ü ㄩ 迂 |
ɑ ㄚ 啊 |
iɑ ㄧㄚ 呀 |
uɑ ㄨㄚ 蛙 |
|
o ㄛ 喔 |
|
uo ㄨㄛ 窩 |
|
e ㄜ 鵝 |
ie ㄧㄝ 耶 |
|
üe ㄩㄝ 約 |
ɑi ㄞ 哀 |
|
uɑi ㄨㄞ 歪 |
|
ei ㄟ 欸 |
|
uei ㄨㄟ 威 |
|
ɑo ㄠ 熬 |
iɑo ㄧㄠ 腰 |
|
|
ou ㄡ 歐 |
iou ㄧㄡ 憂 |
|
|
ɑn ㄢ 安 |
iɑn ㄧㄢ 煙 |
uɑn ㄨㄢ 彎 |
üɑn ㄩㄢ 冤 |
en ㄣ 恩 |
in ㄧㄣ 因 |
uen ㄨㄣ 溫 |
ün ㄩㄣ 暈 |
ɑnɡ ㄤ 昂 |
iɑnɡ ㄧㄤ 央 |
uɑnɡ ㄨㄤ 汪 |
|
enɡ ㄥ 亨的韻母 |
inɡ ㄧㄥ 英 |
uenɡ ㄨㄥ 翁 |
|
onɡ (ㄨㄥ) 轟的韻母 |
ionɡ ㄩㄥ 雍 |
|
|
- 知、蚩、詩、日、資、雌、思”等七個音節的韻母用i,即知、蚩、詩、日、資、雌、思等字拼作zhi,chi,shi,ri,ci,si。
- 韻母ㄦ寫成er,用做韻尾的時候寫成r。例如:“兒童”拼作ertong,“花兒”拼作huaer。
- 韻母ㄝ單用的時候寫成ê。
- i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yi(衣),yɑ(呀),ye(耶),yao(腰),you(憂),yɑn(煙),yin(因),yɑnɡ(央),yinɡ(英),yonɡ(雍)。
u行的韻母A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wu(烏),wɑ(蛙),wo(窩),wɑi(歪),wei(威),wɑn(彎),wen(溫),wɑnɡ(汪),wenɡ(翁)。 ü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yu(迂),yue(約),yuen(冤),yun(暈);ü上兩點省略。 ü行的韻母跟聲母j,q,x拼的時候,寫成ju(居),qu(區),xu(虛),ü上兩點也省略;但是跟聲母n,l的時候,仍然寫成nü(女),lü(呂)。
- iou,uei,uen前面加聲母的時候,寫成iu,ui,un,例如niu(牛),ɡui(歸),lun(論)。
- 在給漢字注音的時候,爲了使拼式簡短,nɡ可以省作η.
四、聲調符號
聲調符號標在音節的主要母音上,輕聲不標。例如:
媽 mā |
麻 má |
馬mǎ |
罵mà |
嗎mɑ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 |
(輕聲) |
五、隔音符號
ɑ,o,e開頭的音節連結在其他音節後面的時候,如果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用隔音符號,例如:pi'ao(皮襖)。
4.
關於《康熙字典》的反切注音問題
張軸材、范子燁
作為一部包羅弘富,舉世聞名的字書,《康熙字典》採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 反切是我國給漢字注音的一種傳統方法,又稱"反語"或"反音"。其發明人是三國時代魏國的經學家和訓詁學家孫炎。孫炎,字叔然,樂安(今山東博興)人。他是東漢大學者鄭玄的弟子,時人稱為"山東大儒"。其所著《爾雅音義》一書,率先採用反切的方法注音。反切之法,由此而大行於世。北齊學者顏之推說:"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顏氏家訓.書證》)清代學者趙翼也說:"至魏孫炎,始作反音,則今反切之學也。"(《陔餘叢考.音字用點》)孫炎堪稱為反切之學的鼻祖。 反切的注音方法,通常用兩個漢字來標註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所使用的兩個漢字,前者稱為反切上字,後者稱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聲母和清濁與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韻母和字調與反切下字相同。例如"東"字,其反切為德紅切。取德的聲母d,紅的聲母ong,便構成東字的讀音dong。又如《康熙字典》對"爬"字的注音:"爬,《廣韻》《集韻》《韻會
》《正音》,並蒲巴切,音琶。"也就是說,在這四部古代韻書中,"爬"字的反切都是蒲巴切。我們取"蒲"的聲母p和"巴"的韻母"a",二者相合,讀音為pa,正與琵琶的"琶"字讀音相同。再如:"盥,《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古玩切。""虔,《唐韻》《集韻》《韻會》,並渠焉切。"用清朝人的話來說,"切字之法,如箭射標。切腳二字,上字為標,下字為箭。"(《康熙字典.切字樣法》)這個比喻是非常形象而能說明問題的。 由於同一聲母和同一韻母的字有很多,所以有時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並不固定。例如《康熙字典》對"弩"字的注音:"《唐韻》《正韻》:'姑古切。'《集韻》《韻會》:'暖五切。'"又如對"背"字的注音:"《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以及對"樵"字的注音:"《唐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並音譙。"這就是說,對同一個字,由於時代的不同或者註明其讀音的人的不同,就可能會產生多種反切注音。同時,由於歷史的更替,語音的嬗變,我們在《康熙字典》中用反切之法得出的讀音,也常常與今天的相同字的讀音有一定的差異。例如,"馳":"《廣韻》:'施是切。'《集韻》《韻會》:'賞是切。"《正韻》:'詩 "的異體字,現在寫作"並"(上面所舉各例中的"並"字,《康熙字典》一律寫作"幷")。在《康熙字典》的語境中,它的意思是"皆",即"都是"。
由於古今字音的變化,我們現在用反切的方法,藉助於《康熙字典》來查證某些字的讀音,也並不完全適用。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與現代漢語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是由於入派三聲,即古代的入聲字演化、分派到平、上、去三聲中去造成的)。所以,如果我們一定要通過《康熙字典》來確定某些字的讀音,就必須首先分清其是否為古代的入聲字。在《康熙字典》卷首的《御定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中,有一篇名為《分四聲法》的歌謠:"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可以作為我們確定古代四聲的參考。 反切的注音方法在我國流行了一千多年。掌握這種方法,對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特別是考察古今音韻的變化有重要意義。但如果僅僅是為了辨文識字,確定讀音,光靠《康熙字典》中的反切是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因為反切的注音方法早已經被漢語拼音取代了(最早取代它的是注音符號)。人們在查檢《康熙字典》的同時﹐還需要偶爾翻閱一下《漢語大字典》一類的新型工具書。
5 關於《e-康熙字典》筆形、筆順、筆畫數等信息的補充說明
《e-康熙字典》中傳統筆形與臺灣教育部編印《國字標準字體楷書母稿》簡稱“國標字”(國語文教育叢書10,民國八十九年)是有差別的,因爲“國標字”與《康熙字典》原書中某些字就有差別。在本電子字典中,對於這部分信息我們遵循“國標字”進行了筆形、筆順、筆畫數部分的修改,但不是全部。我們認爲《e-康熙字典》主要目的是為讀者提供快捷的查詢手段,將原書内容真實呈現給讀者,另外我們也無意涉及有關學術之爭。《e-康熙字典》電子版以查詢、瀏覽《康熙字典》的原文內容為主要用途,筆順等相關訊息,僅供參考之用,不具有學術權威性,特此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