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淨空法師講述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這一品總結「清淨莊嚴」。西方世界的境界是「般若智慧」。智與境是一不是二;從事相上看,是因果如如。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是內斷取捨的意念,心真正達到了清淨莊嚴。如經中所說,都是「住正定聚」,決定在一生中證得圓滿菩提。這才真正圓滿彌陀在因地所發的大願,也就是四十八願,願願都究竟圓滿。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稱當機名字,是提醒他注意,下面將有重要的開示。

 

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是一真法界,沒有生滅變異之相。我們這個世界,人是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總而言之,都是生滅相。有白天、有晚上,不斷的交替,這也是生滅相。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為什麼沒有?前面我們曾經讀過,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每個人身上放光,一切萬物沒有一樣不放光明。它是光明世界,不需要日月。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大光明藏」,極樂世界確實是大光明藏,所以它沒有夜晚,沒有黑暗,沒有『晝夜之象』。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

 

我們世間人有時間的概念,空間的概念。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我們的時間概念從那兒產生的?從地球自轉一周,一個白天、一個晚上是一天。這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諸位若到北極圈住,加拿大最北方就入北極圈,那個地方是半年白天、半年晚上。若以為一個白天、一個晚上算一天,則南北極地區一年就是一天。南極、北極,一個白天、一個晚上就是一年。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時差就這麼大,他方世界更不一樣。

 

西方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因此沒有時間觀念。諸位同修要理解,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生到那裡是不是像小孩一樣?如果像小孩慢慢長大,就有生有滅。西方世界是化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身體就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不是從小慢慢長大。如果從小慢慢長大就有衰老、死亡。西方世界的人皆是化生,不是胎生,故不生不滅。前面我們念過,西方世界人的身體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佛在四十八願也跟我們說明,皆得「金剛那羅延身」。金剛那羅延身就沒有時間觀念,這是真的。沒有時間才是真的;有時間觀念是假的。「唯識」把時間、空間列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類,就是現代人所講的「抽象概念」,完全不是實有。

 

說到此,也許有些同修就產生持午問題。「持午」,時間一定要很準確,決定不能過「中」,一定要在日中以前吃飯,日中以后就不能吃東西,否則就「破齋」。所以,「齋」是持午,不是吃素。過中不食是持齋。持齋的功德是修清淨心,對於「修定」有很大的幫助。中國世俗講究「養生之道」,很懂得飲食,所以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出家修行人,晚上根本不吃;靜坐用功的時候,心地格外清淨。生理可以幫助心理,真正功德意義在此。但每個地區時差不同,台北的晚上,美國是白天。因此,持午在每一個地區要認定當地的「日中」;可是旅行的時候就很麻煩,時差算不準。

 

我們必須懂得,佛制定「持午」這一條戒律,真正的精神、用意在那裡,然后才知道應該如何遵守。戒律條條都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時間觀念,也不需要持午。「持午」這個名詞,西方世界人沒有聽說過,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吃東西。我們日中一食,他們一食也不要,這是心地清淨到極處。我們為什麼要飲食?因為這個身體不是清虛之體,是四大五蘊和合之體。這個身體不乾淨,非常脆弱,時時要刻意保養。一不保養,就出問題,就壞了。身體就像一部機器,而且是很蹩腳的機器,很脆弱的機器。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每天需要消耗這麼多的能量,若是不補足,就會出毛病。

 

諸位要懂得我的意思,就曉得「持午」不是每一個人可以學的;不要勉強,不要充面子,否則是自欺欺人。身體每天需要這麼多東西補充,補充不足,身體會壞。佛當年在世,出家的弟子日中一食。他們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消耗的能源少。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體力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都消耗在妄想上。佛與弟子們一天到晚都在禪定中,沒有妄想。阿羅漢有妄想,但很少很少,所以他每天補充一點就足夠。像汽車一樣,它是輛省油的車;我們是耗油的車,不一樣。耗油的車,若用省油的方式對待它,跑不了幾天車就壞了。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不能跟自己開玩笑。看到人家持午,好像持午才算修行,不持午就不是修行人,錯了!必須自己心地清淨,需要量少,自然就減少飲食。多吃是浪費,都排泄出去;身體所吸收的,只需要那麼多,這一點要明瞭。愈是需要用腦、用體力的時候,愈要注意營養。

 

最健康的食物不是色、香、味俱全的,那些不見得是健康的食物。健康的食物是簡單、清潔。中國人講求色、香、味,外國人不懂這些。外國人吃東西非常單調,天天吃一樣的;中國人吃兩餐一樣的,就覺得吃不下,要變變花樣。中國人跟外國人比較體力,確實不如外國人。運動場上就看到,打籃球,第一場的上半場,體力差不多;下半場,體力不夠就輸給外國人。所以,健康的飲食,並不是調味好,而是單純。

 

復無住著家室。

 

這一句說明,不執著居住的相狀,不著相。

 

於一切處。既無標式名號。亦無取舍分別。

 

標式名號是說我們這個世間,那一個城市,那一條街道,門牌號碼是多少;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那麼大的世界沒有城市名稱,沒有街道名稱,也沒有門牌號碼,我們聽起來,這可麻煩!假如我們兩個都往生,到底你住那裡?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姓氏,也沒有名字,我們要找一個好朋友,或者從前往生的,或者跟我們一同往生的,到那兒去找?其實此事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六種神通都具足。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那裡還有找不到的?心裡一動念想看什麼人,就看到那個人。不但看到了,立即就見面。念頭一動,兩個已經見面了。西方世界奇妙,論科技,我們這世界的科學技術跟人家比,是小巫見大巫,簡直不能比。我們今天藉著電視,東半球和西半球可以面談,但是只能看到影像,不能接觸。西方極樂世界是能接觸的,完全跟面對面一樣。他不來,我也不去,兩個已經在面談了,決定是實體而不是影像。這就是所謂「千百億化身」。一動念頭,化身就現前,彼此之間感應道交,因此世界再大,沒有距離。不但在本國沒有距離,盡虛空遍法界也沒有距離。

 

從我們的分別、執著來看,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我們看,有距離;西方世界的人看,沒有距離。因為一動念就現前,那有距離?我們這裡念佛念到心清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需要多少時間?經上常講「一彈指頃」。「一彈指」是一秒鐘都不到,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已經現身。這個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還有比這個距離更遠的。有沒有距離?沒有,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空間沒有距離;時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西方世界沒有時空,非常奇妙!唯有時空沒有了,才是真正的無量壽。

 

西方世界的人,容貌永遠不變,不像我們這裡,一年比一年老。為什麼老?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把這句話參透了,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老。心裡想,又過一年,我一年比一年老,就老了。如果把年月日時都忘掉,就年年十八,永遠都不老。這就說明,從那一天起把時間觀念丟掉,永遠就是這個年齡。在二十歲丟掉,沒有時間觀念,永遠是二十歲;於四十歲丟掉,便永遠是四十歲。真的如此。要是念念想著,又過一年,又過一個月了,老得就很快。誰叫你老?自己念念想著老,就變老;想病就真的有病。「一切法從心想生」,明明有病,但心理很健康,決定沒有病;那個病不要醫療,過幾天就好了。這就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麼多妄想,為什麼不轉過來想佛,想蓮花?想佛就成佛!天天想佛,將來相貌就變得跟佛一樣。念佛成佛,也是心想生的。

 

一個人常常存善念,相貌就慈悲;常常有惡念,相貌就兇狠。「相隨心轉」,整個體質也是從心轉變的。現代人時髦的術語是「改變體質」,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人講改變體質,用運動、藥物。藥都是「毒藥」。真正改變體質就是念頭,善念、惡念、淨念,最殊勝的是「淨念」。大家要想改變體質,只要「淨念相繼」,體質在一年到三年的時間,全部都改過來,不需要很長的時間。要是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改造,一定會得到滿意的成果。

 

『亦無取舍分別』,這句話就是永離四相、四見,達到心境一如。四相、四見都是《金剛經》上說的。《金剛經》前半部講「四相」,「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不少同修受菩薩戒,是不是菩薩?用《金剛經》的標準對照對照,是不是菩薩?《金剛經》的標準,是諸佛肯定承認的菩薩。達不到這個標準,自己稱菩薩,佛菩薩不承認。后半部的境界提升了,講「四見」。「相」是講外表;「見」是講內在。如果還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就不是菩薩。由此可知,最低的標準是破四相,不能著相。

 

「亦無取舍分別」,內心跟外境一如,對於一切境界,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諸位聽懂了,從現在起不分別、不執著,人家叫我名字,我也不答應,因為我不分別;這樣學佛豈非學得呆頭呆腦,變成佛呆子。所以,佛法很難講,怕發生誤會。教你不執著,實際上還是執著,執著「一切都不執著了」。佛是教我們不執著,不能執著一個「不執著」,把執著的對象換了,還是執著。錯了!不解如來所說義。真正到一切不執著,解脫自在,得大自在,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得到真正的快樂。在內心裡確實沒有分別、執著,可是跟大眾在一起,隨著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如是隨緣不變,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譬如你問我,現在幾點鐘?是你的時間幾點鐘,我成全你,而我自己沒有時間觀念,年、月、日、時都沒有。你的觀念裡,今天是幾月幾日,現在是幾點鐘;我隨緣不攀緣,也說某月某日某時,但是自己內心裡確實沒有。這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破壞你們的執著。你們的執著、分別,我隨順,而不執著。我自己確實沒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與大眾和光同塵,快樂無比。一切苦難從那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有分別、執著,就有苦難,有得受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一切苦厄都沒有,所以極樂世界沒有眾苦。真正念佛人應當學!

 

《無量壽經》裡,值得我們學的東西太多了。我們要學得內心清淨,確實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隨緣不攀緣。

 

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心淨則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的條件。念佛念得再多,不見得能往生。古人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打妄想,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因為心不清淨。口裡念佛,心裡還是人我是非,還是貪、瞋、癡、慢,這種人不能往生。真正往生的是「心地清淨」。心地清淨的人,早晚十念都決定往生。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講得好,「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的基本條件是真信、真願,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夾雜。信願有這麼大的能力嗎?有!《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所以,信願的標準是《金剛經》上的標準,不是普通的。自以為很相信,這話不可靠。今天這裡有念佛會,那一邊告訴你,到那裡去立刻發財,就拿到一百萬;保證你一定去,今天這一堂佛不念沒有關係,去拿一百萬。這信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換言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沒有放下,這個信心就不清淨。

 

信願不是普通的標準。真信真願的人決定往生;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念得多的品位高;念得少的品位低。什麼是功夫?心地清淨。一天念十聲、二十聲佛號,心清淨,這是功夫。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不清淨,沒有功夫。你才曉得信、願、持名,這三樁事都有標準;不是我們想像中錯誤的概念,否則就誤了自己的一生。佛沒有說錯,是自己誤會。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這一段文是四十八願之二十九願、十二願的成就。二十九願是「住正定聚」;十二願是「定成正覺」,所以這品的標題(夏蓮居居士擬的)是「決證極果」。「決」是決定。決定證到極果。「極果」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圓教的佛果。換言之,跟阿彌陀佛決定是平等的,如佛所證,無二無別。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要特別留意「善」。怎樣才能稱善,怎樣是不善,在佛法諸經之中的標準也不一樣。本經的標準,必須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就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這三個條件不具,就是男子、女人,善字就講不上。我們要曉得,具足這三條件決定往生。

 

『若已生』,過去具足的已經往生了。『若當生』,現在具足的(指我們)。如果我們具足這些條件,這一生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住於正定之聚』。「聚」就是一類。佛將一切眾生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正定聚;第二類是邪定聚;第三類是不定聚。用這三大類把一切眾生包括盡了。

 

第一、「正定聚」。簡單的說,是修行的理論、方法正確,決定證果。不管修學那個法門,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正確,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念佛、持咒等無量法門,每個法門都有理論、方法。理論方法正確沒有錯誤,依照理論方法修行一定證果,不問證果大小。證阿羅漢果的或證須陀洹果的,菩薩果的,成佛果的,是果位大小不一樣,決定證果,這是正定聚。

 

第二、「邪定聚」。所依據的理論、方法是錯誤的。雖然修行非常勇猛、精進、認真,決定不能證果。這是邪定聚。

 

第三、「不定聚」。這一類眾生要是親近正定聚的,跟著修行,就變成正定聚;要是跟邪定聚的人在一起修學,就變成邪定聚。故稱為不定聚。

 

西方世界是「正定中的正定」,因為他的果報不是阿羅漢、辟支佛,也不是菩薩,亦不是法身大士;他成的是圓滿的佛果。沒有比這更高的,所以是正定中的正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如此,因此能『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是梵語,譯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樣的智慧才究竟圓滿,才是學佛最高的目的。

 

諸位想想,自己現在是正定聚,還是邪定聚?要認識一切經裡,只有這一部經,確實能教我們在一生中證得無上菩提。其他的經論,理論、方法固然不錯,但修行有困難,不是我們的程度、我們的根性能學的。

 

以《金剛經》來講,「四相」空不了。《金剛經》的理論方法不錯,能做得到嗎?真做不到。我們連見思煩惱都不能斷,小乘須陀洹的果位,我們這一生都證不到。須陀洹跟無上菩提比,差太遠,不能比。「須陀洹」好比是幼稚園小小班;「無上菩提」是博士學位,怎麼能比!

 

這就說明,「斷惑證真」絕對不是凡夫在一生中辦得到的。念佛法門為什麼「十方佛讚」?因為理論、方法達到了極處,完全沒有障礙,不要斷惑,也能證真。因此這個法門就變成「難信之法」。最容易修,最難相信。誰相信?十方諸佛相信,所以十方諸佛讚歎。菩薩中相信的就不多。我們在經上看到,相信念佛法門也不過是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華藏世界的文殊、普賢相信;我們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相信。其餘相信這個法門,提倡這個法門,以這個法門勸導一切眾生修學的,就很少。玄奘大師說極難信法,不是假難。

 

末后這個結論好。『何以故』即為什麼?『若邪定聚,及不定聚』這兩類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彼因」是帶業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奇妙的因果,邪定聚,及不定聚的人不知道。我們依據這一部經典,依照這一個方法,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三輩往生品」說的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實在太簡單了。

 

我們想想諦閑老法師當年有個徒弟,諦老就是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一直念下去,將來一定有好處」。那個徒弟很笨,也不曉得有什麼好處。但是他老實,老師怎麼教,他就奉行,就真的照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了三年,他站著往生。這本事大!若問,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成就?讀《無量壽經》就了解。他雖沒念過這部經,也沒有聽過這部經,而他用的方法就是《無量壽經》講的方法,「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他不懂理論,但依據的方法正確,能念到預知時至,沒有病苦,站著往生;往生之后還站了三天,等師父替他辦后事。

 

理論,他懂不懂?懂。怎麼懂得?念到心地清淨,一心不亂,理論自然貫通,豁然大悟,一切通達。為什麼不多住幾年,到處講經說法度化眾生?講經說法要有法緣。跟眾生沒有緣,講得再好,也沒有人聽。那個時候他智慧開了,也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看看這個世界沒有法緣,是第一個原因。沒念過書,理,他能講;經上文字,不認得,是第二個原因。出生微賤,與一般人接觸,大家瞧不起他,是第三個原因。我們在佛經裡念到,證阿羅漢的人,世間人不認識他、鄙視他、瞧不起他,得受惡報。對彌陀弟子得一心不亂的菩薩,要是存輕慢心,惡報不可思議!所以他趕緊走,免得人家諷刺,瞧不起,免得眾生造罪業,這是大慈大悲。

 

因為種種因緣,他示現往生。這個示現度多少眾生!連我們都被他度了。怎麼會被他度?聽到他的故事,我們信心堅定,一點懷疑都沒有,他為我們作榜樣,現身說法。他有這樣的成就,我們個個都能有這樣的成就。關鍵在那裡?他心清淨,老實念佛,念累了就睡覺,睡好了就再念。一天到晚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們除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還胡思亂想,還搞貪瞋癡慢,還搞名聞利養,這就完了。

 

果然能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都放下,跟他一樣,一向專念,成就決定不在他之下。說到此,我們的確有能力趕上他。可是再想想,沒有他的福報。他有什麼福報?他生活不要憂慮;我們還要忙三餐生活,還要上班賺錢,這就不如他。他生活雖然清苦,但沒有壓力。出了家,在鄉下住個破廟,有幾位居士供養,每個月給他送點錢買米買菜;還有一位老太太發心替他燒飯,洗衣服。他很有福報,一天到晚沒有別的事情,就念阿彌陀佛。他福報太大,而我們沒福。諸位仔細觀察,他的確不簡單。無論那一方面,我們真的比不上。他確實符合經典裡的理論與方法,果報也完全符合。

 

世尊當年說法,三轉法輪:第一、「示轉」。直截了當指示我們,一說,上根人就明白,就覺悟,就接受。中等根性的聽了佛的開示,還沒有想到佛是對自己說的。譬如,我們讀這部經,看到佛叫阿難,以為佛是對阿難說的,不是對我說的,這就當面錯過了。第二、「勸轉」。勸就比較容易覺悟。原來對他們說的,就是對我說的。第三、「證轉」。拿證據出來。沒有證據,就不相信,要有證據。聽了之后若還未必相信,才用證轉。

 

諦閑法師的那位徒弟就是「作證轉」,作證明給我們看。台灣這四十年來,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最保守的估計也有五百人以上。這五百人中有不少是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有。這些人都是為我們作證。

 

台北市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李濟華老居士,往生多殊勝!許多台北的同修都知道,不是假的。他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李老居士走的時候八十多歲。走之前還跟大家講經說法,講了一個半鐘點。講完之后跟大家告假—我要回家了。下了講台,在小客廳沙發上一坐,就回西方極樂世界老家了。下講台就往生。講經一個半鐘點,中氣十足,音聲宏亮,沒有生病的樣子。下講台,一盤腿就走了!這是當時參加法會的人都看到的。他是皈依印光大師的。大概印光法師的弟子都能老實念佛,都很認真。這些是非常好的榜樣。

 

我們今天有幸遇到念佛法門,理論、方法、境界都明瞭,關鍵就在自己肯不肯認真幹。果然認真精進不懈,我們的成就,決定是如經上所說的「決證極果」,一生成就。所以「正定聚」現在就得到,不必等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就相信,不懷疑,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學,現在就得「正定聚」。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