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

一、教起因緣)

淨空法師講述

貳、概要(十門開啟—玄義)

 

以下正式介紹《無量壽經》,採取華嚴宗的「十門開啟」,也稱之為「玄義」。這是在未講經前,先把經中玄妙的義理提出來報告,也就是全經的「概要」。首先作這報告有兩個用意:

 

第一、全經經文太長,對於初學的人,尚未知道這部經究竟說的是什麼,很難提起聽經的興趣。所以在沒講之前,先把全經重要的內容提出簡報,目的是讓大眾對這部經有個概略的認識,可以提起聽講、學習的興趣。

 

第二、對於老同修,這是講經人的心得報告。老同修對此非常重視,因為經文有註解,可以聽可以不聽;但這一部分是講者的修學心得,每個人都不一樣,很有參考價值。有這兩個原因,所以在講經之前都先報告「玄義」。

 

黃念祖是夏蓮居大士的傳人。夏蓮居會集此本,曾經多次講演,他每次都與會。夏老講經的資料、手稿,都交給他,並且囑咐他為這部經寫一本完整的註解。玄義是註解的概要。他的玄義是依據古人的方法,從此文可以見到他修學的心得。因此我們參用老居士的《註解》,它是集古今《無量壽經》註解之大成。讀這部《註解》,也就讀了許多古大德對《無量壽經》的著作。對於我們修學,此註解值得參考的地方很多。

 

這部經與《華嚴經》的關係特別深厚,不僅是夏老、黃老有此認識,我們從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發現裡面引用《華嚴經》的經文特別多。由此可知,淨宗與華嚴的關係非常密切。採取華嚴宗的方式,用「十門開啟」,而不採天台的「五重玄義」,道理就在此。

 

一、教起因緣 二、本經體性 三、一經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機

六、藏教所攝 七、部類差別 八、譯會校釋 九、總釋名題 十、正釋經文

 

十門就是介紹全經的綱要,分為十個項目。次第、名稱都列在此。從第一教起因緣,一直到第九總釋名題,第十就是講經文了。實際上玄義只有九條。

 

◎ 一、教起因緣

 

第一、「教起因緣」。此次參考黃居士《註解》,只取其重要條目與諸位介紹。

 

一、明大教與淨土法門之興起。

 

「大教」就是佛法。佛法為什麼出現在世間?又為什麼出現在印度,而不出現在中國?這些都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探討的,這就是它興起的因緣。

 

淨宗是佛法的一部分。為什麼有淨宗的興起?這對於我們修學,關係更為密切。大致上說,佛法是離不開「因緣」,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出現在世間,必定是這地區、這時代,確實有一些眾生根機成熟,佛一定要來幫助他們。這就是常講的「機感相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有四種:

 

一、「顯感顯應」。顯是非常明顯。像我們求佛菩薩保佑,這心態都非常明顯,佛菩薩很明顯真的幫助我們。

 

二、「顯感冥應」。我們求佛菩薩心態很明顯,但佛菩薩暗中保佑我們。我們也許能覺察,但不明顯。

 

三、「冥感顯應」。佛當年出現在世間,就是這一類。眾生根機成熟了,但並不曉得要求佛。根機成熟了,雖不求佛,佛知道了,佛示現在世間,是非常明顯的感應。所以,眾生是冥感,佛是顯應,明顯的應現在世間。

 

四、「冥感冥應」。感、應都不明顯,但確實是感應道交。

 

佛當年出現在世間,那時中國文化水準確實也相當之高。雖高,但還比不上當時的印度。這是確實的,因為印度人著重修禪定。釋迦牟尼佛在世的當時,一般修定的人,有能力進入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在中國,雖然出現孔子、老子、莊子,還沒有能力進入天界。道理雖講得不少,但事實上還沒有達到這境界。由此可知,印度在修持方面,確實是超過中國人,這是佛為什麼要降生在印度的原因。

 

譬如當時在中國,對於六道輪迴的事實還不能完全接受。但是六道輪迴的觀念在當時的印度,幾乎每個人都承認。因為他們在禪定中親見此事,所以六道的情況,在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他們是清清楚楚。可惜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雖然是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六道是怎麼形成的,他們不知道。如何脫離六道,他們也不知道。在這情況之下,佛就不得不出現世間,為這些根熟的眾生解決進一步問題。

 

(一)一切法不離因緣,大教之興,因緣無量,而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故。

 

一切法,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緣。即使佛講《法華》、《華嚴》,也離不開因緣。

 

『大教之興,因緣無量』。大教是指佛法。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它的興起,絕對不是單純的,可以說是非常複雜的因緣。那時有緣分見到佛的人,有緣聽佛說法的人,乃至於三千年后的今天,我們每位同修還能看到經典(經典雖然是翻譯本,但是譯本無異於原本,這是我們要相信的),我們每一個人,與諸佛菩薩在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結有緣分。若沒有緣,今天怎麼會遇到。

 

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天,依中國的記載,是三千零十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世尊的末法時期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中,有人能聽到佛法,聽到佛的名號,見到佛菩薩的形像,與諸佛如來過去生中都有緣分,沒有緣分是決定遇不到的。沒有緣,佛也就不可能出現世間。所以,佛出現世間,是無量的因緣。

 

無量的因緣就難講了,必須把無量因緣歸納成幾個重要的因緣,這才好講。佛法常用歸納的方法,把無量因緣歸納成一個總綱領。這總綱領就是『一大事因緣』。這一大事因緣就是《華嚴經》與《法華經》上所說的。

 

(二)《法華》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一切諸佛出現在某一個世界裡,都離不開「因緣」,都是為這一樁大事。

 

《法華經》說,「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簡單講,就是幫助一切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佛的知見是純正、真實,絕對沒有錯誤;廣大無邊,是全知全能。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們把自己的本能迷失了。

 

佛出現世間的目的,無非是幫助我們恢復本能而已;可是眾生必須具有想恢復的意念,佛才能幫助。若眾生沒有這個意念,不想恢復,佛出現世間也就沒有意義了。我們想恢復,可是沒動這念頭。若動這念頭就是「顯感」;沒動這念頭,可是一聽到佛法,我們念頭就起來了,這是「冥感」。我們有這意念,但是自己還沒發覺,其實佛菩薩已知道你的心動了,有求覺的意念,有求正知正見,有求恢復自性的意念。我們是「冥感」,佛是「顯感」。如果沒有意念,佛也知道,佛就不來了,佛不度無緣之人。

 

『一大事』,依照字面上解釋。淨宗所求的是「一心不亂」。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為我們講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不真。不但是六道凡夫,可以說包括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知「一心」之可貴,日用平常中都是用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就是經論常講的「八識」。八識歸納起來,就是「心、意、識」,這三個都是心。「心」指第八識,「意」是第七識—末那識,「識」是第六意識。心、意、識,稱為「三心」。末那識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合稱「二意」。權教以下都用三心二意,不曉得用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見這「一」字,是佛門關鍵的字。如果我們用「一心」,現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一心能入、能證。一真是所入、所證。可是要記住,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證的心,就是所證一真。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整個自己,就是一心。佛教十大宗派無量法門裡,唯獨淨宗持名念佛,直截修「一心不亂」。不像其他法門拐彎抹角,逐漸逐漸才到一心不亂。它比任何一個法門都簡單、容易、穩當、快速。快到什麼程度,簡直不能想像。你看《無量壽經》講的,十念、一念都能成功,這才快速。可見得佛與眾生的差別,就在一念之間。你一念轉過來,就成佛道了。為什麼這麼快?佛說得非常清楚,因為你本來是佛,「念佛成佛」一點都不希奇。你本來是佛,只因你一念迷,就變成眾生;一念覺,眾生就變成佛。所以眾生與佛,就在一念之間。

 

從此處,我們認識一心的重要。這一生要成就,從今天開始,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都要用一心。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誠心,二心就是虛妄。也許有人會問,今天我誠心誠意待人,在這社會,人家都欺騙我,我不是處處吃虧、處處上當?這話問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你就不能成佛。現在你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吃虧上當?吃虧上當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永脫輪迴。這筆帳要好好算一算,還是很划得來。所以,不要怕吃虧上當,吃虧上當正是消業障。不肯吃虧、不肯上當的人,業障不能清除。不但不能消除,天天還增長,那怎麼得了。從這地方,我們很清楚的認識,「一」才是真理。

 

「大事」就是生死輪迴。世間法的大事,無過於生死輪迴。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生死疲勞」,這是世法裡最可憐的事。佛要是不到世間來,世間人永遠沒有辦法解決這樁大事。世間人有本事升天,有本事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沒辦法出三界。生死大事,要「真正覺悟」才能解決。我們無量劫來,可以說生生世世都與佛有緣,而且這緣非常深厚。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薩的教導,為什麼沒能出得了三界?就是把生死疏忽了,沒有重視它。看看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覺悟,這一生如果把這兩個字還是看輕了,佛法修得再好,還是無法超越。一定要把這樁事認識清楚,世間沒有比這事更可怕的。聰明人一看到這字樣,他就警覺了。愚癡人要死到臨頭才害怕,那時害怕也來不及了。趁現在身體還健康,年歲還不大,提高警覺來辦這大事,超越生死。

 

我們求的是永遠不生不死,「超生死,出輪迴」,這是大事。『一大事因緣』,確實世間沒有人能解決,沒有方法能解決。佛有能力、有方法,他義不容辭的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問題,所以出現於世。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化在我們世間,這也是《法華經》上所說的意思。

 

《華嚴》云:「如來成等正覺出興於世,以十種無量無數因緣……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為一大事因緣……唯欲眾生開示佛知見故。」

 

從這一段經文來看,可見佛說這句話不只一次。《華嚴》是佛最初成道所說的,《法華》是佛教化眾生最后所說的,一前一后,互相照應。佛說因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可以肯定,可以相信,兩部經所說的是一個意思。《華嚴》是以十表法,十不代表數量,而是代表無盡。『十種無量無數因緣』,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意思。下面是把它歸納起來講,無量因緣也像《法華經》上所說,唯一的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入佛知見」。「開示」是佛的事,「悟入」是我們的事。佛給我們開示,我們要能悟入。

 

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也。

 

「知」就是了知,於一切法明瞭、通達。「見」就是見解。對宇宙人生的觀察,正確沒有錯誤,稱為「正知見」。我們現前的知見,都是錯誤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叫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要相信自己的見解。可是凡夫偏偏認為自己的看法、想法很正確,很能自信,毛病就出在此。為什麼佛不叫我們相信自己的見解?因為我們用的是三心二意,因此對於一切問題看法、想法,那有不錯的道理。我們所想的、所見的,全都是錯誤,這點我們要承認。我們想錯了、看錯了,緊接著就做錯了。一切的造作都錯了,錯誤的結果是造成六道輪迴的苦報。我們天天在造六道輪迴,造出來自己享受。所以,輪迴不是天地之間自然有的,不是閻羅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薩造的,更不是上帝造的。誰造的?自己造的。天天在造,不間斷的在造,自作自受。

 

假如是佛知佛見,所造的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真正是離苦得樂,得大自在。我們每個人希望壽命長久,永遠不衰、不死、不變。佛說這些是一切眾生應該得到的,你只要用真心,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壽命長遠,相貌之好,我們無法想像。我們今天想佛的相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西方極樂世界講這還是「劣應身」。

 

極樂世界人相之好,經上形容「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如是,所有一切往生的人,個個如是。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同佛壽命,同佛相好,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相同的。他們用一心,所以他們的「知見」是正知正見。我們用三心二意,我們的「知見」是邪知邪見。不一樣就在這地方。

 

如果肯承認自己的「知見」是邪知邪見,這人開始覺悟了。覺悟之后,就要把知見修正。從那裡修起?從一心修起。先修一心,一心就是禪定。使自己心裡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遠離一切憂慮、牽掛,恢復到心地清淨。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真正修行。

 

「修行」絕對不是要知道很多經典。「修行」是著重在心地清淨。若心清淨,一接觸經典就能通達。那時候知經就多了,不像我們現在研究經典這麼苦,費盡了心思,都想不通。到那時候一接觸,不必思想就通了。因為佛所說的一切經,是由清淨心中自然流露;我心若清淨,自然感通。

 

我們的清淨心,跟佛心沒有兩樣。佛所說的一切經,等於自己說的一樣,那有自己不懂的道理!而是佛心清淨,我們心不清淨,所以佛說的,我們不懂。怎麼猜,怎麼想,都不懂,原因在用心不一樣。現在我們知道此心是妄心,所以不要用它,從今以后要用真心。

 

『開明本心,同佛知見』。只要清淨心恢復,就是成佛。『等成正覺』,就是佛常講的正等正覺。雖然還沒達到無上,但確實是正等正覺。必須要記住,正等正覺就是心裡沒有妄想、執著、煩惱。若心裡還有妄想、執著,還有貪、瞋、癡、慢,這是凡夫,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心裡決定沒有染著。所以,我們修行要特別注意斷煩惱、斷習氣。本宗的方法,要我們「一向專念」。

 

前面這兩條,說明大教的緣起,也就是四弘誓願裡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佛菩薩大慈大悲度眾生,出現在世間。下文就要說本宗的興起,特別是這部《無量壽經》。

 

(三)本經興起因緣亦復如是。經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 說誠諦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也。

 

『大事因緣』四字,在一切經裡很少講到,《法華經》上有,《華嚴經》上有,《無量壽經》上也有。由此可知,這三部經是平等的,是一乘圓教,究竟圓滿的大法。三部經比較,《無量壽經》文少,容易受持。《法華經》文長,《華嚴經》更長。在現前的社會,大家工作非常忙碌,沒有時間受持大經。這部的分量恰到好處,不太長,也不算短,所以便利受持。受持本經無異於受持《華嚴》、《法華》。后面我們會談到,它是《華嚴》、《法華》的精華。

 

古德依本經的經文來說明,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我觀如是利益』。「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說他觀察如是利益。「如是」指本經所說。『利益安樂』指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超過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等於一真法界裡最繁華、最好的一個地區。釋迦牟尼佛看到了。佛不誑語,絕對不欺騙我們。這「大事因緣」四字,雖然同《華嚴》、《法華》,可是意思比這兩部經還要增上。《華嚴》、《法華》的大事因緣是一般的,本經的大事因緣是特別的。

 

『說誠諦語』。「諦」是諦實。「誠」是誠懇。實在沒有一字、一句是虛假的。「誠諦語」說的是那些?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字字句句皆是如來的誠諦語。可見與《華嚴》、《法華》同為一大事因緣,而且是超過此二部大經。

 

(四)《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

 

念佛法門的殊勝無比,從這裡得到證明。若能體會得到,佛在這部經教我們『一心持名』,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能一心持名,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證三不退,現在就證三不退。真是不可思議,所以蓮池大師講『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自心」就是一心。「究竟成佛」就是持名「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自心究竟成佛」。

 

「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

 

『若能諦信』,這一句是關鍵,就看你能不能真正相信。「諦」是諦實。你若是真實的相信,『何須遍歷三乘』,就不須次第漸修。「三乘」表示次第修學,從聲聞、小乘,再進入大乘,菩薩五十一個位次,逐漸的修學。

 

『遍歷三乘,久經多劫』是講所學的廣博,學得多,時間長。佛在經上一般說是三大阿僧祇劫。但在《華嚴》上講的時間就更長,不只三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量阿僧祇劫,才修得成功。「久經多劫」是對這法門不信的人,他要遍歷三乘,久修多劫。如果對這法門真正相信的人,那就正如底下所講的:

 

「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這裡講的「大事」,的確不同於《法華》、《華嚴》講的大事因緣。蓮池大師為我們點出「一念」,但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頓證無上菩提。

 

我在講席中一再勸勉同修,一生依《無量壽經》,決定是上上根人。還有人來問我,淨土五經怎麼念法?念五經,就是中等根性的人。若五經還不夠,還要念其他的經論,那是下等根性的人。再要念多了,往生就靠不住,就去不了。即使念五經,從《無量壽經》念起,至少要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再去念其他的經典。把根紮穩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了,再去涉獵其餘經典,這是可以的。要是你往生的把握都沒有,再去學許多經典,那是打閒岔,是夾雜,是不清淨。這是一定要警覺的。

 

可見淨宗正是直指頓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

 

以前只知道禪宗是直指人心,頓超的法門;不知道淨宗也是的。淨宗的『直指頓超』,超越禪宗。

 

有不少同修讀過「三生石」的故事。圓澤禪師實在了不起,他的禪定功夫,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他知道自己來生到那裡投胎,知道投胎的地點,知道自己來生的父母。有這樣的能力,還是免不了輪迴。圓澤禪師的確不是普通人,他跟老朋友預約,來世(投胎)十二年之后在西湖見面,他沒有爽約。這樣的功夫,還是出不了三界,依舊不免輪迴。如果他諦信念佛法門,必定上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了,跟釋迦、彌陀佛一樣,分身無量,普度眾生。

 

禪宗裡,歷史上有記載的,如蘇東坡就是五祖戒禪師的后身,是禪宗了不起的大德,一轉世去作官了,享受人間富貴。這種事大有人在。淨宗就是『直指頓超』,確實超越了禪宗。禪宗到大澈大悟,明心見性,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還是有退轉。經上說得很清楚,七地以前都有退轉,真正不退轉是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才真正不退轉。

 

『以念佛心,入佛知見』。佛知見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註解。所以,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一部完整的《無量壽經》。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我們今天稱作《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經》。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一法不漏,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眾生所說一切法,也離不開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幾個人知道這句佛號有這麼大的功德,有這麼深廣的義理。我們雖然天天念,沒有發覺到佛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原因是你念得不如法,你不是一心稱念。「一心稱念」,才是如法。

 

本經告訴我們「一心專念」,這就如法了。念這句阿彌陀佛,同時還念其他的,這就是打妄想,把別的摻雜在一起念,所以效果不明顯。果然一心稱念,效果功德不可思議。世出世間極重的罪障,一句佛號都能消除。拜八十八佛、拜《梁皇懺》,未必能消得了你的業障,但這句佛號絕對能消。怎麼知道?娑婆世界愈往后,眾生的罪障愈重,到佛法將要滅盡,那是罪障極重的時候。此時佛所有的法門都消失了,失效了,沒用了。佛法滅后的一百年,《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還有效,這才曉得念佛功德力量之大。所有一切法門消不了的業障,念佛往生能消。這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一心稱念,一向專念的重要。

 

念佛的祕訣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夾雜任何妄念。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告訴我們,連我們誦經、持咒、拜懺、作法會都是夾雜。這些尚且不許,何況其他。這樣念佛才稱為一心。

 

實在講,中國人煩惱比外國人重。重在那裡?情執太重,所謂人情佛事。「人情佛事」就是夾雜,是魔障。它障礙你一心,它障礙你專念。某處今日作法會,道友打電話來邀請,不好意思不去。這不好意思的念頭,把你的清淨心毀了,把你的一心專念障礙了。這點我們要好好的反省。我們希望這一生往生有成就,還是希望不把這些人情失掉?要這些人情,這一生往生就靠不住。能把這些人情暫時放在一邊,先求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后,才倒駕慈航,再跟他們打交道,才是具足真智慧。因此,現在不妨把這些雜事暫時放在一邊。這很重要的。

 

要知道凡是妨害我們修道,妨害我們清淨心,助長我們夾雜的,都是魔障。這些雜事愈多,就是魔愈多。要覺悟!要警覺。出家人魔障比在家人還多,你看每天打電話來的,寫信來的,看法師來的,絡繹不絕。這些人是什麼?全是魔障。倓虛老法師在佛七中開示:「我自己念佛,念不到一串,打閒岔的就來了。一天很少能把心定下來念一串念珠(一串是一百零八聲)。念了幾聲,人家就來找法師,來看法師,有問題請教,都是打閒岔」。雖然說是捨己為人,但捨己要有個限度。自己確實有能力往生,品位低一點沒有關係。不要捨到最后自己不能往生,還要搞六道輪迴,那就大錯了。

 

捨己為人,捨是有一個限度的。如下下品往生確定可以取得,還可以犧牲一點。如下下品都拿不到,那是不能犧牲的。所以,犧牲要有限度,決定不能讓這一生空過,這是自行化他的最高原則。

 

『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佛知見,何況經文裡講得很清楚,十方如來都是念佛成佛的。

 

淨宗之興起,正由此大事因緣也。

 

佛講《無量壽經》,正是為此一樁大事,而且是這一樁大事的核心。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導引你到這一核心。這部經、這個法門,是佛度眾生一生成佛道的核心,這才曉得此經的重要。把這部經的價值、功德、利益認識清楚,我們才會認真發願來修學。即使修學其他經論,也都是輔助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是我們學佛的主修經典,其餘一切經典是輔助這部經。正、助一定要辨別清楚。單用正不用助,也可以。如果需要助的話,正助一定要辨別清楚。

 

二、詳明本經興起之因緣。

 

這一段文又分五小段。從這五小段中,我們就能認識這一部經的興起因緣,是無比的殊勝。

 

(一)稱性極談,如來正說。

 

1、《華嚴》、《法華》,均圓頓稱性之教,但其歸趣,卻在本經。

 

佛法在中國,各宗各派公認一切經中,以《華嚴》、《法華》為圓滿的法輪。尤其是《華嚴》,皆認為是如來的根本法輪,所謂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像一顆大樹,樹的根本是主幹,好比是《華嚴經》,其餘所說的一切經,都是這顆樹的枝葉花果,所以稱之為根本法輪。三轉法輪最后歸屬到《無量壽經》。在《華嚴》末后一品,有很清楚的經文說明,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通常我們講佛法有大乘法、有小乘法,比大乘更究竟、更圓滿的是「一乘法」。小乘修學最高的境界是「阿羅漢」與「辟支佛」。大乘法修學的結果是證「菩薩」的果位,而一乘佛法是成佛。這部經典、這法門就是教我們修行成佛的大法。一乘法在中國公認的經典只有三部,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第三部是《梵網經》。殊不知,一乘法最后的歸屬是在本經。本經是一乘法裡的一乘法,是大乘之大乘,是究竟圓滿不可思議圓頓的大法。這樣說法有沒有根據?下面所引的經論,全都是根據。

 

2、《要解》云:「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是同部,蓮池大師稱之為小本、大本。祖師在《彌陀經》上所說的這些,全部都可以應用在《無量壽經》。

 

認為這部經是『絕待圓融』。絕對就不是相對的。譬如我們講,《華嚴》、《法華》在一切大乘經裡是究竟了義,這是相對而顯的。這部經不是相對的,它超越了一切法門,超越一切經論,它是絕對的。不但對凡夫說不可思議,經上講得很清楚,這部經所說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絕對不是九界有情(包括等覺菩薩在內),憑自己的能力能徹底了解的。由此可知,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能理解一些,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再加上三寶威神加持,使我們對此法門能有少許的認識。

 

『《華嚴》奧藏』。「奧」是奧祕。「藏」是含藏。《華嚴經》裡所含藏最微妙的義理叫奧藏。『《法華》祕髓』。「祕」是深祕。佛法裡沒有祕密,唯有深祕,「髓」是精髓,也都在這部經裡。以上兩部大經,把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都包括了。

 

不但如此,『一切諸佛之心要』,這是講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心要」跟前面講的奧藏、祕髓是一個意思。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憑什麼成佛的,修什麼成佛的,以什麼方法救度一切眾生圓成佛道?答案全在這部經典裡。「諸佛」是果地,「菩薩」是因地。菩薩修行,行門無量無邊,所以稱為「萬行」。這個「萬」不是數字,數字「一萬」不算多;這是形容詞,形容菩薩修學的方法無量無邊,像四弘誓願裡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的法門,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原則。方法、手段儘管不同,原理、原則不會改變,這就是「司南」。好像指南針一樣,它是永遠指著一個方向,這個方向也在此經裡。

 

『皆不出於此矣』。蕅益大師把念佛法門讚歎到極處。從這些讚歎,我們可以肯定這部經,不僅是釋迦如來出世,乃是十方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

 

蕅益大師決不是普通人,他的身分沒有暴露,不曉得是什麼人再來的。但是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光大師對於《要解》的讚歎:「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印光大師(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蕅益大師決不在大勢至菩薩之下,應該是跟大勢至差不多。在我們想像,若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一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印祖的讚歎,如佛親自讚歎沒有兩樣。所以,我們要能信,千萬不要懷疑,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蕅益大師不是普通人,讀他的《全集》,就曉得他世法、佛法確實是有很深的造詣,不是一般凡人。

 

3、日道隱曰:「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難修,其難非一。」

 

「日」是日本。日本道隱法師出生時,是中國的唐朝。隋唐時代日本人來中國留學的很多。日本與中國的關係,由歷史的記載,可以推溯到春秋戰國,那時他們就跟中國有密切的往來。日本人有保守的性格,在中國所學,一直保持到今天,還沒有失掉。反而中國人的子孫不爭氣,固有文化不能保存。今天讀《禮記》,讀《儀禮》,許多地方我們都不懂,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意思。若到日本去旅遊一趟,就能恍然大悟。古書所說的,在現代的日本還能見到,還保存著。像建築的格式,日本是從中國學去的,一直到今天沒有改變。榻榻米的房子,是中國春秋時代的住屋,他們都能保持。衣著他學去了,到現在也還保存著。日本人的衣著叫吳服,「吳」是春秋時代的吳國;也稱和服(和服是以后才稱的,原來叫吳服),現在日本人還穿著。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國家強盛,帝王都是皈依佛教的弟子,都是佛門的大護法。所以日本、韓國派了許多優秀的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道隱就是其中之一,他著有《無量壽經甄解十八卷》。在註解裡他這樣說:『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難修,其難非一』,說明佛道很難修學。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就說出這世間是「五濁惡世」。其實講「濁惡」,要以現代社會來看,那時是很輕微,並不嚴重。「濁」就是染污。我們現在知道環境染污,幾乎到令人不能忍受的地步,所以全世界每個國家都很注意,講究環境保護。

 

「環保」的名詞,四十年前我們沒有聽過,這是現代的新名詞。環境染污非常嚴重,破壞了地球上的生態平衡,會給人類很大的災難。大家現在覺悟了。可是還有一個比這更嚴重的染污,大家還沒有覺悟,就是人心的染污—貪、瞋、癡、慢、邪知邪見,這才是濁惡的根本。今天這雙重的染污,人心的染污,加上環境的染污,可以說到了極處,這世界怎麼可能沒有災難。污染是造十惡業。在全世界,隨時隨處都看到造作十惡業。現代人普遍造十惡業,大家都認為是應該的,不造十惡的就是怪人。人性顛倒了,反常了,濁惡到了極處。在這個環境裡,普遍的在造惡,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在造。諸佛菩薩留下這麼多的法門,在現前的環境裡,「其難非一」,不容易修學。也就是病太重了,絕對不是普通的病症,也不是普通的醫藥能治療得了的,這是絕症。

 

「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

 

在如此濁惡的環境裡,只有這一味藥能救度眾生。這『一門』就是《大乘無量壽經》,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念佛法門『至圓極頓』。《華嚴》、《法華》稱為圓頓大教,它的「圓」還沒有到極處,它的「頓」也沒有到極處。念佛法門才是至圓至頓,它最殊勝的是『而且由其簡易直捷』。「簡易直捷」這四個字,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這四個字,縱然圓極頓極,一般眾生不能修學,一般人得不到利益,則法門再好也是空說,沒有用處。就像《華嚴》、《法華》一樣,雖然是圓極頓極,絕對不是普通根性的人能修學的,唯度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沒分。中下根性學《華嚴》、《法華》,說實在話,只是結個法緣而已,這一生中不可能有成就。然而這部經就不然,簡單、容易、直捷。《華嚴》、《法華》還不是完全直捷,中下根人不得利益。《華嚴》末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肉身成佛,算得上是直捷。但是比起念佛法門還是迂迴,因為他還要五十三參,念佛法門連五十三參都不需要。

 

『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我們把這事實真相看清楚了,看明白了,這才真正認識,釋迦如來出現世間度化眾生的正說,就是這部經。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這部經的輔助,這部經是正說。其餘的經都不是如來正說,只為誘導眾生回歸到這部經,誘導回歸念佛法門。「一代所說歸此經」,「一代」是指四十九年所說,到最后歸到《無量壽經》,歸到《阿彌陀經》。

 

『如眾水歸於大海』。中國在亞洲的東方,所有的江河都流向大海。這是把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比喻江河,把《無量壽經》比作大海。不管佛說的是什麼樣的經論,到最后都歸到淨土。這是我們應當深思的。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祇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根據前面的認定,『華嚴之典』就是《華嚴經》;『法華之教』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切經裡最殊勝的兩部,一是佛始成覺的時候所說,一是佛在涅槃之前所說,則此始終二經,代表全部的佛法。

 

『亦唯為此法之由序』,這一句真正不容易說得出來。要不是過來人,真正的認識,透徹的認識,這一句話是說不出來的,也沒有人敢說。就像經開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華嚴》、《法華》是世尊大教的序分,本經才是正宗分,分明把這部經提升到第一經的地位。

 

蓋謂《華嚴》,《法華》兩經只是本經之導引,本經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末后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這幾句話是黃念祖居士說的。他特別引用《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來證明道隱法師的看法不錯,的確是有道理。不但確實有道理,也是真正的事實。真正事實就是這樣的,《華嚴》、《法華》確實是本經的導引。看到道隱法師與黃念祖居士的說法,我完全同意,這也正是我的意思。他們替我說出來了,這真正不容易。為什麼?我也是從《華嚴》、《法華》、《楞嚴經》上認識了淨土法門,《華嚴》真的是導引,導引我入念佛法門。我就是如同他們說的這麼成就的,所以我看了之后,非常歡喜,一點懷疑都沒有。

 

4、《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

 

這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的經文。這一章經文,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有二百六十個字)。這二百四十四個字可以說是淨宗心經,是《無量壽經》的心經。《無量壽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那麼《大勢至圓通章》就是《華嚴》、《法華》之心經。《華嚴》、《法華》又是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精髓,《大勢至圓通章》豈不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心經。它超過《般若心經》,這是真的,一點都沒錯。《般若心經》只是般若部的心經,而《大勢至圓通章》是整個佛法的心經,不是那一部的。所以,印光大師把這一章經文特別提出來附在淨土四經之后,成為淨土五經。這是很了不起的作法。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我們相信,若不是等覺菩薩的法眼,是作不出來的。淨土經論到了五經,可以說是圓滿具足,不需要再加,已經完備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不長,可是裡面的義理非常圓滿,絲毫欠缺都沒有。首先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他與五十二位同倫。「倫」就是同類。「同倫」是兄弟,同志。實指菩薩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道,就是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真不可思議,不需要再換別的方法,所以稱《念佛圓通章》。它的理論方法,就是節錄在此處的五句經文。

 

『憶佛念佛』是修行的方法。方法在憶念,這裡面含有非常深廣的理論。佛在了義經典裡告訴我們,十方法界依正莊嚴皆從眾生心想生起。你想什麼,它就變現什麼。誰在變現?真如自性在變,自性能現一切相。自性是萬法的本體,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佛性。禪家稱之為「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十法界皆是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所以佛教我們修行,「觀想」非常重要。八萬四千法門,不管那個法門,都離不開「觀想」的原理。不僅是《十六觀經》特別強調觀想,持名念佛也不例外。

 

「憶佛」是想佛。常常想佛,不知不覺就成了佛。想就是在變。現代的新名詞「改造體質」,常見有用氣功來改造,用針灸來改造,用藥物來改造。我告訴諸位,改造體質是佛陀提倡的,我們現在才發覺要改造體質。其實現前所用的方法改不了。方法錯了,理論錯了,改不了的,且只能改局部的,而且還不是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部分,現在人都還沒發現,佛法裡早就有了。佛教用什麼方法來改造?用「觀想」來改造。你看世間算命看相的都會說,「相隨心轉」。我們要改造體質,改變我們的相貌,用什麼方法?用心。心善,相就善;心清淨,體質就清淨。心想佛就變成佛,心想菩薩就變成菩薩。心裡想貪、瞋、癡,就變餓鬼、地獄、畜生。貪心是餓鬼,瞋恚是地獄,愚癡是畜生。看自己心裡一天到晚想的是什麼。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想佛。十法界裡無比殊勝的是佛道,教我們想佛,教我們念佛,把其他的念頭都放下,不要再念了,因為除憶念佛外,所想的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

 

這個世界,我們六根所見的境界都不是真的。大家看看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註解》最后附的一篇文字。他是學科學的人,他用現代科學來看宇宙人生。過去西方學者還認為有物質存在,現代的科學家把這個說法推翻了。物質是什麼?物質根本就不存在,只不過是場、是波動而已。科學家講,「宇宙物質各系統,一般可歸納為物質、能、電荷等等,一概都是歸於零(空)」。佛法講得更徹底,講「心動」。《唯識》就是這麼說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是動象。真心不動,本性是不動的。無明則是不定的妄動,所以叫做「識」。《唯識》經論裡講,「唯識能變,境為所變」。《華嚴》講得很好,「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物質」是心振動變現的一種幻象,不是真的。若認為真有物質存在,這是迷。迷失了實相,迷失了本性。大勢至菩薩提出最殊勝、最微妙的修學方法,是根據這個原理建立的。

 

我們的心向那一方向動?向佛的方向動,所以我們常常觀佛,看佛的形像,想佛念佛,這很重要。好的佛像塑造得非常莊嚴,看了心裡生歡喜心。常常看這一尊佛像,常常想念這一尊佛像,不知不覺過了幾年,我們的相貌就變成佛像一樣。「相隨心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想佛的身心清淨,幾年之后,自己的身心不知不覺也清淨了。身心清淨,百病不生,長生不老,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常常看佛像,佛像很年輕,所以不老。諸位同修千萬不要常想自己年歲大了、老了。天天想老,就很快的老化了。想身體多病,本來沒有病,想病,病就來了。最后想我快要死了,死也被他想到了。無論想什麼,都會被你想到,這就是佛說的「一切法由心想生」的事實。我們何必去想這些虛妄不實的事,為什麼不把念頭轉過來想佛!這才重要。這是真正究竟,徹底圓滿的改變體質。不須用醫藥,也不會受別人欺騙,這些都在佛法裡。這是究竟改造,徹底改造,的確是超凡入聖,其原理方法,就是「憶佛念佛」。

 

理、事明白了,才曉得憶佛念佛有多大的好處。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你就不必念其他的經、拜其他的懺,你都不會再念了。為什麼?這是一步登天,一下就圓滿了。其他的還拐彎抹角,到最后還得「憶佛念佛」。

 

一般人修行,以《華嚴經》為例子,很不容易修到十地菩薩。通常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修到七地,七個果位。第三個阿僧祇劫,只有三個果位,八地、九地、十地。《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所以「憶佛念佛」是誰修的?十地菩薩修的。

 

也就是說,若修其他的法門,將來證到十地菩薩果位,到了華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賢,才教他修念佛法門。你看我們今天一開頭就修念佛法門,十地菩薩看到我們,也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修了兩個阿僧祇劫才找到念佛法門,我們怎麼那麼幸運,一開頭就找到了。因同果也相同,十地菩薩修這法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我們今天雖是博地凡夫,我們修的法門,依據的原理相同,用的方法相同,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位跟他們也相同。絕對不會因他是地上菩薩去往生的,我們是凡夫,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不平等,他會比我高,沒這道理。因同,果也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是用平等的理,平等的方法。經題上就有「清淨、平等、覺」。因平等,果平等,理平等,方法平等,這真是不可思議。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所以我告訴同修們,認真修學,三年五載,你的相貌就像佛,這是現前見佛。「見」這個字,在古時候跟「現」是相通的。你也是佛,也現佛的樣子。其實佛菩薩就是一切眾生的最好榜樣。「當來」是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不必說了。現前當來,「必定」,你看這字下得多麼肯定,「必定見佛」。

 

這一章經文裡,最重要就是這幾句。底下的兩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堅定信念。往往有些人看到參禪的,認為人家的功夫了不起,唯有參禪才能明心見性。『自得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看到密宗持咒非常的靈驗,即身成佛。跟他們一接觸,心動搖了,好像那個法門不錯很殊勝,我們學的不如它,那你就錯了。這兩句話就是對治你的疑慮,堅定念佛的信心。

 

『淨念相繼』是淨宗修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淨」、「繼」。修學這個法門,我們常常提醒同修,務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淨念」不但是不懷疑、不夾雜,也是《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淨」就是無住,「念」就是生心。「相繼」就是不間斷。

 

『自得心開』就是明心見性,一心不亂。這是把這法門修行證果的要訣告訴我們,所以這一句名號要念得得力,要念得相應。怎麼樣才得力?怎麼樣才相應?「得力、相應」,就是達到前面所講的效果,「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怎樣才能達到這效果?一定要「淨念相繼」,就是二六時中念這句佛號不能有一絲毫的懷疑,不能有一絲毫的夾雜,不可以間斷。你只要把這做到了,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奇妙疾捷,莫過於是。

 

這是真奇妙,等覺菩薩都想不通的。『疾捷』是快速。別人修行要修三大阿僧祇劫,要修無量劫。你依此法門只要修幾天、幾年,就往生不退成佛,超過了三大阿僧祇劫。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信不信。你要是真會了,理論會了,方法會了,修行是可以超過一切菩薩。這是奇妙,不可思議!『莫過於是』指淨宗念佛成佛之疾捷。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十方如來乃稱本懷。

 

實在說,佛度眾生,希望眾生立刻成佛,這是諸佛的本懷。而不是要你慢慢來,先念小學,再念中學,再念大學,再念研究所。這不是佛的本願,這是無可奈何。你想想看,那個作父母的,不希望兒女今天上學,明天就得博士學位,這才痛快。何必教你上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苦讀二十多年。這麼辛苦,誰願意幹這種事情。佛度眾生,就是這個心態,希望大家馬上成佛,一念之間就成佛,這才是佛的本願。

 

佛有沒有方法令一切眾生頓成佛道,答案是肯定有,就是這個方法。教導一切眾生,不管什麼樣的眾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悉皆平等得度。所以,這法門圓極了,頓極了。「頓」是一念成佛;「圓」是一切都得到,沒有一個例外。只要你能信,只要你依照這方法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圓極頓極。這樣才真正了解,不但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在法界講經說法普度眾生,他的第一個法門就是念佛成佛的法門,所以就稱為正說。這法門,眾生不相信,對它懷疑不能接受,那就沒有法子。佛再說第二法門,第三法門,這是不得已的權巧方便。因為確實一生成就的法門,你不願接受,只好慢慢的幫助你漸修,所以才開大乘法、小乘法、人天法,一步一步來誘導,這樣時間就長了。好比辦學校,不得已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這都不是佛的本意。

 

5、 本經所宣,乃如來真實純一之法,無有權曲,故名正說。

 

《阿彌陀經》的經文雖然不長,但義理並沒有減少,所以《阿彌陀經》也很難懂。初學的人,看《阿彌陀經》的經文似乎不難,像講故事,又像是短篇小說。但讀了蓮池大師的《疏鈔》就不懂了,好像註解比經文深得多。其實不是註解深,是經文本來深。所以看看《疏鈔》,看看《要解》,你就曉得這部《阿彌陀經》不可思議。「宣」就是宣說。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所宣說的是『如來真實純一之法』,決定超過《華嚴》、《法華》。《華嚴》、《法華》說真實純一還沒到頂點,換句話說,它的真實純一裡還欠一點,不是圓滿的。《華嚴》、《法華》所度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它度的是上根人,中、下根人沒分。不像這部經普度,能普度一切眾生才是圓滿的。若與《華嚴》、《法華》一比,本經顯得究竟圓滿,《華嚴》、《法華》反而不圓了,所以是「真實純一之法」。

 

我們在一切大乘經裡,要是略有體會就可以肯定,這個法門直捷修「一心」,就是純一,它不是修別的,它所修的是一心不亂。一心就是真心,你要是得到一心,你就成佛了。佛與凡夫的差別,就是用心不同。

 

淨宗法門教我們把一切妄想、妄念都放下。一心稱念,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只要起心動念,不管什麼念頭,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轉成「阿彌陀佛」,這是都歸到阿彌陀佛這一念上。這一念就是如來度眾生的真實純一之法。都歸到這一法,比《華嚴》、《法華》實在簡單多了。《華嚴》還得修十大願王,這一句「阿彌陀佛」,十大願王都包括在裡面了,一條也沒有漏掉。十大願王,每一條都不好修,而一句「阿彌陀佛」都修圓滿了。這多奇妙!所以它的確是真實純一之法。

 

禪宗古德常常警惕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念起來,就是念頭生起。念頭起來不怕;怕的是這念頭一個接一個繼續相生。第一念起來了,警覺到了,第二念就換成阿彌陀佛。換成阿彌陀佛就是覺,所以覺不能遲,要覺得快。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歸阿彌陀佛,又歸到「真實純一」,也就是歸到一心不亂。什麼是「一心不亂」?「阿彌陀佛」就是一心不亂,這個法子妙。這法子,給諸位說,大家修學不要花錢,不要另花功夫,絕對不會上當,不會受人騙。你看,多穩當!念念覺,時時覺,處處覺。「覺」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時時念阿彌陀佛,處處念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就對了。這裡面確實是『無有權曲』。「權」是方便法;「曲」是委曲婉轉。這法門直截了當,所以它是真實純一。《華嚴》講十大願王,還是權曲,何況其餘。這個法門是直捷簡易的無上法門,第一法門,這是『正說』。

 

古人這些話,你要不仔細去體會,就無法肯定它。不能肯定,這樣無比殊勝的利益,就當面錯過了,這多可惜。

 

6、 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

 

佛說法,總不能一下說得乾淨俐落,總還保留幾分,不能完全透露出來。除了本經之外,一切經,佛都沒有完全透露,多多少少還保留幾分。唯獨這部經是完全透露,『和盤托出』。好像端菜,連盤子都端出來了,沒有絲毫隱瞞,沒有絲毫保留,這多難得。這是真的,諸位若多讀大乘經,就能明瞭。

 

蓮池大師到晚年,他老人家真正澈悟。他說的那些話,我年輕的時候也念過,可是不能體會這麼深刻。他說「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予別人行」,他都不要了。他為什麼不要?因為他抓到這個真實純一之法,其他的不是真實純一之法。你們愛那個,都給你們,我不要了。當時,《無量壽經》尚無善本(這是《無量壽經》流通一直受障礙的原因),於一切經中,蓮池大師獨取《阿彌陀經》。他老人家晚年就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就是這樣修行成就的。這是真實智慧的選擇,真正的澈悟。

 

淨宗大德有很多都是這樣徹底覺悟。若有人請他講經,也都講《阿彌陀經》,一部經講幾百遍。譬如,有一個人請我講經,我跟他講《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講完了,他再請我講,我就再講《阿彌陀經》,講第二遍;第三遍講完了,再講第四遍。給諸位說,遍遍境界都不相同,絕對不會把聽眾講跑掉。如果把聽眾都講跑掉了,是你對這部經沒懂,對這部經、這個法門沒有得受用。如果你對這部經、這法門確有受用,必定認真修學,不斷的在進步,你若講出來,就遍遍不一樣,聽的人永遠聽不厭。你講一百遍,愈聽,人愈多,絕對不會把人講跑掉。

 

我在講台上就是一個例子,這部經在此講堂啟講是第二遍了。第二遍所講的,與第一遍(有錄音帶在)比比看,是不是一樣!所以有些人要請我寫個註解、講義,我怎麼寫法?實在沒有法子寫。今天寫好了,明天再看,必定丟入字紙簍了。所以,我講的這些東西,留給后人去會集。自己不會作,沒有法子。這部我講過多少遍,遍遍不相同。可以把每次講的錄音帶細加比對,或者可以會集一個完整的註解。只好這樣作法。

 

我勸勉同修,修行要用功夫,決定不能依文解義。依文解義,不要說你講一遍人家不願意聽,講第二次人家就不來了。誰有這麼多的時間來這裡浪費。一定要有真正修行的功夫,必定要轉境界。所以,一部經已足夠了,一生講不盡,受用不盡。因為受用不盡,所以講不盡。而且我告訴諸位,經文不需要準備的。不是說我第一遍準備了,第二遍講又要重新準備。你所準備的,都是別人的糟粕,不是自己心裡體會的。必要在生活中實踐體會得,才是「稱性」。如來圓圓滿滿把自性裡毫無保留的法門,完全給我們透露出來。這真像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機會實在不容易得到。

 

一切含靈,皆因此而得度,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一切含靈』是指九界眾生。六道以上是聲聞、緣覺、菩薩。九法界的眾生,后面會說到,上自等覺菩薩,文殊、普賢,也同用這個方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造五逆十惡極重罪的眾生,他要聞到這法門,要肯相信,肯依照這法門去修行;「憶佛念佛,淨念相繼」,只要依照這兩句,沒有一個不得度的,沒有一個不立刻成佛的。這才是『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

 

《華嚴》、《法華》雖然是極談,沒有到登峰造極。登峰造極之談,就是《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故為稱性極談』,把這標題說出來了。你看這意思,我們才真正知道,這經是如來「稱性極談」,是「如來正說」。我們得到這個法門,得到這部經典,才知道它寶貴。世出世間沒有比這更寶貴了,我們今天得到了,是如何的慶幸!

 

(二)三根普被,聖凡齊收。

 

這是本經興起的第二個因緣。因緣非常殊勝。佛說一切經,從契機上來講,都不圓滿,唯獨此經契機周圓,一切根機都能攝受。

 

1、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這一段文很重要,如果真正明瞭,我們對於往生西方的信心就堅定了,再也不會疑惑。諸位要曉得,「疑心」是很大的障礙,不但障礙菩提,直接障礙往生。九法界眾生,最高的是等覺菩薩,以文殊、普賢是等覺中第一上首。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海會上的等覺菩薩無量無邊。只舉普賢、文殊作代表,這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他們還要發願求生淨土。如果淨宗法門不是第一殊勝,等覺菩薩何必要學這個法門;為什麼文殊、普賢也要修信、願、行三資糧,念佛往生。我們今天一下手,就是從信、願、行;他們也是信、願、行。我們與等覺菩薩所依據的理論、方法完全相同,因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跟他們平等。

 

雖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形象上是平等的,而內證的功夫還是有高下。等覺菩薩煩惱斷盡了,只帶一品生相無明去往生,帶業最少。我們業帶太多,四十一品無明,塵沙煩惱、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所以,從內證的功夫來說,人家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我們用同樣的方法、理論,一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的是「凡聖同居土」,可能是中下品往生。九品四土,都是內證功夫不同的差別現象。但以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因此凡生淨土者,除程度不相等之外,其餘的一律平等。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容貌都相同,衣食住行沒有一樣不平等,只有內證的功夫不平等。這是不平等中顯現不可思議的平等相。

 

這個事實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的。因為十方世界,內證的功夫不相等,容貌就不一樣。世法常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們兩個人面貌為什麼不一樣?因為心不一樣。如果你們的心一樣,面貌就一樣。十方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相貌相同的很少。可是西方極樂世界,相貌都是相同的。原因在他們都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心同,念同,感得佛力加持而得相貌相同,所以凡是往生的,跟阿彌陀佛相貌都一樣。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句佛號,至少要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往生。

 

「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所謂「得力」是煩惱不起來。煩惱有沒有?有,煩惱並沒有斷。雖沒有斷,但因佛號力量強,能把煩惱壓下去。雖有煩惱,煩惱不起作用,不起現行,這叫功夫成片,就是《楞嚴經》所說的「淨念相繼」。心清淨,「淨」就是功夫。如果沒有「淨」,單單講「念」,不見得有功夫。念到心清淨,就是煩惱不起現行,這時心地剛剛得到清淨,所以叫「成片」。功夫再深,就是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斷,只是伏住,這叫「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沒斷乾淨,只是被伏住。無明煩惱有四十一品,文殊、普賢已經斷了四十品,還剩一品。再斷最后一品,就圓滿成佛了。這一品最難斷,他還是要修信、願、持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才能斷。這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

 

我們的智慧、功德,跟文殊、普賢比一比,如何?他們尚且要求生西方,我們怎能不求往生。或有人問,他們功德大,求生西方大概沒有問題;我這一身罪業,恐怕阿彌陀佛不讓我去。確有很多人有這種想法,想求生西方,恐怕阿彌陀佛排斥他,不讓他去。這是不明彌陀本願,自誤百千萬劫難遇的大好機緣,可惜!

 

『徹下,則五逆十惡』。講到最下面的,是造作罪業極重之人。我們大概還沒造這麼重的罪業。「五逆罪」:第一、殺父親;第二、殺母親;第三、殺阿羅漢;第四、破和合僧;第五、出佛身血。造這五種罪是沒得救,必墮阿鼻地獄。佛在一切大小乘經裡講過,沒法子救了。五逆十惡,這是罪業極重之人,地藏菩薩也救不了。我們每個人都造很重的罪業,但還沒有造這麼重。這樣重的罪業,阿彌陀佛能救,只要依照經上講的理論方法去修,都能往生。

 

一般人信、願、行為什麼生不起來?罪業蓋覆善根,障礙了三資糧。三資糧一現前,就很清楚明瞭,罪業消了。如果罪業重的,信、願、行決定生不起來。我們知道自己業障很重,念念想消除。有人問我,三步一叩首去拜山,聽說可以消除業障,拜《梁皇懺》也可以消業障,是否真的。我反問他,「什麼叫業障?拜了山之后,你的業障是不是真的消除?」須知妄想、執著就是「業障」。你拜了山之后,妄念是不是都沒有了?如果妄念真的沒有了,那是真的消業障。如果妄念還在,業障就沒消掉。拜七天《梁皇懺》,還會不會打妄想?若還是胡思亂想,你的業障也沒有消除。

 

諸位要知道,真信切願,淨念相繼,業障真的就消除了。心裡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妄想就生不起來了。這麼好的消業障方法,自己不會用,還用別的方法,那些方法又沒效。所以,一定要認識什麼是業障,知道業障消除的現象。

 

我們業障有沒有消除,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臨終之人,縱然一生造很重的罪業,只要真正肯相信,真正肯發願求生淨土,佛號一句一句接著念,『十念成功,亦生彼國』。這「十念」是念到他斷氣。在斷氣之前,只念十句佛號就成功了,也能往生。

 

這樣的人都能往生,我們的罪業還沒有那麼重,他都能往生,我們還有什麼話說?應當信心具足。何況本經末后一品明白告訴我們「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這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講,我們娑婆世界往生的人有這麼多。這些是什麼人「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這不就是指著我們說的嗎!「無上菩提」就是求生淨土的意念。以前我們沒動這念頭,沒有想往生極樂世界,沒有想去見阿彌陀佛。現在讀到此經,聽到此經,我們才發起無上菩提。經上講的豈不就是我們這一等人。

 

「種諸善根」。我們深信,我們想去,我們從今天起,阿彌陀佛一句一句,淨念相繼,這就是種諸善根。不用其他的方法,就用這方法。經上講得很清楚,「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就是你有一個堅定的信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念超過供養恆河沙數諸佛菩薩。世尊在《無量壽經》裡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皆當往生彼如來土」。這段經文等於為我們作「往生成佛的授記」,真實無比之希有,無量劫來從未聞得。

 

「各於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前句為我們授記往生,這兩句為我們「授記作佛」。所以,這一段文的確堅定了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對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點懷疑都沒有。真正學佛的人,應當求生淨土。

 

2、本經云:「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是《無量壽經》上的一句經文。將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在這世間滅盡了,這一部經還獨留世間。所有一切經都沒有了,《無量壽經》在這個世間還可以流通一百年。佛法滅了,《無量壽經》最后滅。經上常常譬喻眾生都是病人,害了重病,佛是大醫王,法就是良藥。眾生不幸得了絕症,釋迦牟尼佛所有的良藥都失效了。治不了的病,只有這副藥還能治,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由此而知,所有法門都度不了的,念佛法門可以度。念佛法門的功德與力用,自然超過一切法門。如果不是超過一切法門,文殊、普賢何必要修念佛法門。也許諸位要問,文殊、普賢為什麼不早修念佛法門?為什麼到華嚴會上,成了等覺菩薩才修念佛法門?當然是文殊、普賢過去沒有緣分,遇不到念佛法門,不曉得念佛法門。如果曉得念佛法門,他們早就成佛了。那些人辛辛苦苦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到等覺菩薩,才遇到念佛法門,才曉得念佛法門殊勝,才知道這法門第一,不修這個法門不能成佛。我們今天很幸運,文殊、普賢也比不上我們。我們初學就遇到了,這是多麼幸運,沒有比我們更幸運的人。所以,我們在這一生中的成就,超過普賢、文殊。

 

《無量壽經》末后有一句偈說「行超普賢」,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前面是等同普賢,后面是行超普賢。那些人行超?是指我們這些人。我們一學佛就遇到,他們學佛修了多生多劫才遇到。這是每個人的緣分不一樣,所以末后「行超普賢」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法滅了至最后的一百年,佛說,『值斯經者』,「值」就是「遇」,有緣遇到這部經,『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換句話說,遇到這個法門,能滿足你的願望。你想求人天福報,一定能得人天福報。你想證阿羅漢果,證菩薩果,想成佛,都能隨你的願。都能滿你的願,這是不可思議。最聰明的人,得到這個方法,一定要求無上菩提。求當菩薩,當阿羅漢,這是第二等人。求人天福報,是第三等人。

 

我們常聽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好像在日常生活中,不見得是真的。為什麼?有人天天求,求不應,是不是這話有問題?實在沒有問題,確實有求必應。為什麼有求不應?不應的原因是你所求,不如理不如法。所以,求要如理要如法。懂得理論,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就有求必應了。

 

「理」就是清淨心。「法」是大乘佛法。我心地清淨,依照大乘佛法來求,沒有一樣沒有感應,真正是有求必應。所以,清淨心非常重要。

 

3、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

 

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也曾走遍全世界,現代的社會,正如經上所講的「五濁惡世」。濁惡確實是現代世界的寫照,完全相應。「濁」就是染污。不但全世界環境有嚴重的染污,人心的染污比環境還要嚴重,還要可怕。這是世間大災難來臨前的預兆,這就是福薄。「福」怎麼薄?因為障深,福就薄。障要是薄,福就厚了。

 

個人如此,家庭也如此,團體、社會、國家、世界無不如此。中國自古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可以追溯到黃帝、禹王、夏、商、周。五千年來,古聖先王小心謹慎,兢兢業業,用種種方法保護,護持眾生的福德,使大家有福。聖賢人善用教育。聖人的政治,一定把教育擺在第一位—最重要的位置。「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的目標,是讓人知道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知道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人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關係,應該如何相處,才能得到圓滿的幸福。這是教育。

 

民國以來,對於倫理的教育疏忽了。人與人的關係,沒有人再去重視。倫理崩潰了,所以出現「父不父,子不子」,不知道自己與父母、與家族、與社會的關係。這怎麼得了!天下大亂的根源就在此。

 

過去,外國人維護社會安全靠宗教,中國靠教育。教育比宗教高明多了。今天,中國人把教育捨掉,外國人宣布上帝死亡。所以在美國,許多教堂都賣了。為什麼?沒有信徒,教堂不能維持,很便宜就賣了。有很多法師到美國去買教堂,把教堂的十字架拆掉之后,安裝上佛像,就變成佛教道場了。宗教與教育都發揮不了作用,所以社會也動亂了。今天人心的染污是世界性的,這如何得了。

 

台灣幸虧還有一點佛法,像我們這種講經的方式,已是佛法的末法。將來全世界想集合這麼多人,講這麼大部的經,很不可能了。爾后講大部經也許只能在佛學院,有固定的學生來學,對大眾是不可能了。

 

在外國,大眾最喜歡的是聽講演,而且時間愈短愈好,最好是半個小時,這是他們最樂意接受的。一部經要講幾個小時、幾百個小時,他根本就沒有聽的意願,所以像這樣講經的方式,也快要消失了。大家現在還有這點緣分,是值得慶幸的,真正不容易。這是「福薄」,薄在障礙深,就是妄想、執著、邪知、邪見天天在增長。

 

這個時代,環境與人心嚴重的染污,靠其他的法門來不及了。所以,拜山不是不能消業障,而是業障太深,拜山消不掉,《梁皇懺》也消不了。就好像病太重,藥失效了,只有一門特效藥。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可是這一門特效藥,知道的人真的不多。不要以為台灣念佛的人很多,講《阿彌陀經》的也很多。講歸講,念歸念,其實還是不知道、不認識。只是聽說,沒有真正認識它,沒有真正的信、願、持名,沒有真正去做!雖然是講經,聽經,雖然是念佛,總是沒有明顯的效果。業障沒消,福慧沒增長。真正對這個法門有認識的人,依然不多。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真正相信,就真發願,就真念佛,這樣功夫就得力了。得力的現象,是妄念、煩惱會減少,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煩惱、妄想少,福慧就增長;不但智慧增長,福報也現前了。「福報」是什麼?「有求必應」是福報。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是「功超累劫」。若不用這個法門,而用其他法門去修,至少要修兩個阿僧祇劫,才能往生華藏世界。生到華藏世界,遇到文殊、普賢,才有機會接觸這個法門,才開始信、願、持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想想看,我們現在就相信,一生中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要拐個彎,耽誤兩個阿僧祇劫。從這裡仔細觀察,才明白確實功超累劫。

 

說兩個阿僧祇劫是最少的,有人彎拐得大的,要無量劫才成就不退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實際上等於文殊、普賢的地位。通常必須證得等覺菩薩,才能圓證三不退。「圓」是圓滿。如果把尺度放寬一點,也是圓教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七地以前,還是進進退退,八地才不退,這真正是圓證三不退。通途法門的修學,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從證須陀洹果的這一天算起,算兩個阿僧祇劫。如果沒有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那都不算。因為你還要六道輪迴,還要墮三惡道。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得位不退,決定不會退墮三惡道。人間天上進進退退(生天是進,再來人間是退),是天上人間的進退。這樣再修兩個阿僧祇劫,才修滿七地,進登八地,這才算不退轉。念佛法門一生就完成,決定不是修學其他法門的人能相比的。不相信,不肯學,那是「福薄障深」,不肯修學這法門。

 

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如果沒有念佛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不能度眾生。我們學佛的人,常常懷疑,佛的智慧、德能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佛雖然很有智慧,很有能力,但是佛也有所不能,佛並不是全知全能。如果佛真的是全知全能,若有人造了重罪,立刻要墮阿鼻地獄,佛能不能幫助他立刻成佛?假如佛有能力教他立刻成佛,佛的智慧能力是圓滿的。佛要是做不到,佛的能力還是有限的。佛能不能做到?佛真能做到。佛憑什麼做到,就憑念佛法門做到了。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不在佛那邊,是在眾生這邊。

 

你信不信?你真信,佛真有方法幫助你立刻成佛,就是這個微妙法門。『如是微妙法門』,這是讚歎到極處。信、願、持名,往生不退的法門,能令一個博地凡夫,罪業極深重的凡夫,都能在一生中了生死,成佛道。『度此生死業海』,永脫輪迴,只有念佛法門。

 

『而登彼岸』,就是成佛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所以念佛法門是一生成佛。真正想成就,就得死心塌地老實念佛。老實是從此以后不再修別的法門。若又去拜山,還要拜《梁皇懺》,這就不老實。再去念《金剛經》,念《法華經》,也不老實。《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講的,念佛人最忌夾雜。什麼是「夾雜」?讀誦《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外的經,都是夾雜。持咒也是夾雜,雜心閒話就更不必說了。還要想一些神通感應,都是夾雜。連作法會都是夾雜。為什麼?心不專,佛號間斷了。所以,經只念一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只是小本、大本。大本講得詳細一點,小本講得簡單一點,是同一部經。所以,念這部經就是憶佛,持名就是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能夾雜!

 

大勢至菩薩講得好,「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就是不夾雜。任何法門都用不著,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成功了。「自得心開」。「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用什麼方法?一句「阿彌陀佛」。你看多簡單,多省事,何必跟自己過不去。給自己找麻煩的人,豈不是福薄障深。那種人沒有障?那種人福報最大?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的人。這種人沒有障礙,這種人福報第一,諸佛菩薩都讚歎。所以,要記住蓮池大師的話,三藏十二部,是佛給別人悟的,自己用不著。這些是給別人去找路用的,好像地圖一樣,不認識路,讓他們慢慢去找。我們已經認識路了,地圖也不要了,上路要緊。

 

4、元曉師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元曉是唐朝時的韓國人,他在中國留學,專修淨土,著有《無量壽經》的註解,也是很有成就的淨宗大德。他在《無量壽經》註解裡說,『四十八願,先為凡夫』,說明這個法門是佛用它來度凡夫的,度五濁惡世業障深重的凡夫。是專度凡夫的,度菩薩、二乘是附帶的。我們聽了這話,也許有疑惑。菩薩比我們高,釋迦牟尼佛用別的方法度他們。我們業障深重,用這法門來度我們,可能不是很高的法門。我們在這裡起心動念,疑神疑鬼。佛為什麼不用念佛法門去度菩薩?原來菩薩也有福薄障深的,菩薩不信此法。念佛是難信之法,凡夫為什麼信?是因他多生多劫久植善根,雖然今天墮落在凡夫,佛觀機宣說,引起他宿世善因,就相信了。所以,有時候凡夫的累世福德超過菩薩。菩薩「慧」比我們高,「福」未必有凡夫這麼厚。

 

凡夫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菩薩還不曉得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前面講「功超累劫」。菩薩還在累劫修行,往生的凡夫已經成就了,超越了。所以,能深信念佛求生淨土,是你多生多劫善根福德現前,你才會接受,聽了才生歡喜。能相信的絕對不是普通人。普通的凡夫,多生多劫善根未能成熟。此間大樓鄰居,很多從來沒有到佛堂來聽經。你們多是遠道而來,他在隔壁反而不來。這就證明多生多劫善根成熟,決非偶然。元曉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好,給我們帶來很強的信心。

 

『三乘聖人』中,如果善根福德現前就能接受。能否接受就看時節因緣,機緣早晚各個不相同。你們今天聽我講了就接受,你們的善根就比我深厚。為什麼?當年我的老師極力勸我修淨土,我還半信半疑,不能相信。我跟同修們說過,我相信淨土,是因為講了十七年《華嚴經》,我才相信。我是從《華嚴經》裡開悟的,大澈大悟,悟了一切諸佛都是用這個法門成就的,這才決定念佛求生淨土,《華嚴經》不講了。《華嚴》對我是工具,引導我深入淨宗。過了河,船就不要了,《華嚴》不要了。很難得的,在《華嚴經》裡發現諸佛菩薩的祕密,這個發現是很不容易的。

 

『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這個法門,確實我們這種根性的人,依念佛法門修學,決定得度,往生不退成佛。

 

(三)他力妙法,善護行人。

 

我們在這世間,因為沒有智慧,不知道世間的一切事實真相,所以不能不懷疑。因為懷疑,所以求保佑。這一段的確能滿我們的求願。「護」就是保護,也就是保佑。「行人」就是遵依此經理論方法修學的人。

 

1、末世修行,多諸障難,陰魔干擾,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

 

這幾句話,正是現前社會的寫實。現前的社會,妖魔鬼怪太多了,是有史以來沒有出現過的現象。世間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妖魔鬼怪。這些妖魔鬼怪,就是來障礙你修行,不讓你成就,障礙你往生。這就是說現在修行難。那些是妖魔鬼怪?顯神通的是。總而言之,凡是用種種方法來誘惑你,不讓你專心修學,就是妖魔鬼怪。我在這裡老實念佛,那邊有個密宗大師灌頂,我們一同去看看。誘惑你,把你念佛功夫打斷,叫你頭腦裡滲透一點別的知見,不讓你成就,破壞你一心不亂,破壞你功夫成片,這就是妖魔鬼怪。甚至於這些妖魔鬼怪,可能是你最好的同參道友。就是你自己,因為好奇心,這裡也想去去,那裡也想看看,所以念佛一輩子,功夫也不得力。

 

『陰魔干擾』。「陰魔」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楞嚴經》把每一陰魔分作十類,一共五十類。這五十類陰魔,過去是偶爾現前,現在都出籠了。這就麻煩大了!你看曇鸞法師註的《往生論》,就是《往生論註》。曇鸞法師是南北朝時代的人,這是淨宗了不起的一位大德。《往生論註》說:「末法時期(就是講現在),羅剎為君。」古聖先王,不少是佛菩薩再來的聖賢人,示現在世間。而末世世間作領袖的,或是羅剎、阿修羅來示現的。大而國家,小而團體,領導我們團體的若是羅剎、阿修羅,則示現瞋恨心很重。嫉妒心很重,報復心很重,這就是羅剎。所以,我們今天處世、待人、接物,處處要謹慎小心,決定不能得罪這些人。得罪佛菩薩沒有關係,佛的心清淨平等,他不會報復。魔王、羅剎、修羅,不能得罪;得罪他們,他要重重的報復,我們就吃不消。

 

『行人正見稍失』。什麼是「正見」?依一部《無量壽經》,依一句「阿彌陀佛」,是正見。還想看看人家怎麼參禪,怎麼念咒的,這正見就失掉了。這是你的心魔,你起了邪知邪見,外面妖魔鬼怪便來誘惑你。你想見神通,某某大德放光,又離地三尺,趕緊去皈依,拜他作老師。「內」有五陰魔,「外」也有妖魔鬼怪,內外一結合,『便陷魔網』。這一生出不了三界,還得搞六道輪迴,還得墮三惡道。雖遇佛法,沒有得到真的利益,這多可惜。

 

《楞嚴》曰:「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這是佛在《楞嚴》會上,教我們如何善處現代的社會。『不作聖心』指見到奇奇怪怪的事情,見怪不怪,心不動搖,這就是『善境界』。他放他的光,他離他的地。他是不是真的放光,真的離地?是真的,不是假的。放光離地,現代魔術師都會,有什麼希奇!所以心裡不要有羨慕心,不要有好奇心,『不作聖心』。境界現前,還是如如不動,這就是好境界。我的心地還是清淨,沒有被染污,沒有被動搖。『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若以為這是真正修行人,真正有功夫,這是佛菩薩再來,就上當了,你就落到魔王手裡。

 

黃念祖在《谷響集》最后一篇告訴我們,末法時期,「同修貴精不貴多」。不要搞熱鬧,不要搞場面,三、五個人在一起修行不算少。要的是真正志同道合,決定求生西方的同參道友。「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道場莊嚴、香火盛、人數眾多,皆是形式,不必重視這些。「實質」是什麼?道場真正有方向、有目標、有理論、有方法,這是實質。像此地道場,提倡的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是有目標,有方向。我們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我們的方向是西方。重實質,不重形式。

 

修行重悟性,我們淨宗是重在「一心不亂」,也就是修行重在修「清淨心」,不重感應。我們連感應都不求,你想這心多清淨。感應、禪定、神通、一心不亂、見佛、見蓮華,都不求。這些念頭,都是邪念,是五陰魔在作祟。只求心地清淨,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就求這個,其他都不求。這樣修行,才能真正得力。雖然世間到處充斥妖魔鬼怪,他們也沒法子害我們。所以,要曉得保護自己。

 

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

 

外面誘惑力量雖然大,內裡若能如如不動,外面誘惑再多,也無可奈何,也不能傷害。最怕的是自己內心有邪見,好奇、好勝、好強,喜歡奇奇怪怪的。這都是心魔。心裡有魔,就麻煩了,所以說『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落在魔王手裡。

 

『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泥犁」是地獄。本來學佛是希望即身成佛,沒有想到即身墮阿鼻地獄。冤不冤枉!尤其是障礙念佛人,破壞念佛人,說「念佛不能成就,要修其他法門才能成就」,使念佛人退失道心。這罪過是墮地獄的,因為他誹謗三寶。念佛是最殊勝的第一法門,成就最高、最圓滿、最究竟。要是誹謗這個法門,障礙眾生往生淨土,墮落也最重,沒有比這墮落更重的,那是墮五無間地獄。許多人不知道事實真相,造作極重的罪業。

 

2、念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護持行者,魔不能擾。《十往生經》云:「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這是具體告訴我們,念佛人必定蒙佛護念,善神保佑。這是現前許多大眾念念所祈求的。求佛菩薩保佑,到底靠得住靠不住?每個念佛人是不是都有佛菩薩保佑?《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像經上所說的,「經」是如來的真實語,所以佛的話最真實,佛不欺騙人。我們雖然學佛、念佛,得不到佛菩薩的保佑,原因是自己錯了。錯在那裡?如果把每一句對照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

 

『發心念佛』。「發心」是「發菩提心」;「念佛」是「一向專念」。不是說我們現在念佛就是發心念佛了,往往我們自己把經文錯解了,以為自己發心念佛了。「菩提心」是不迷的心,對世出世間法都不迷惑。菩提是「覺心」,覺而不迷。我們沒發心,不但會被世間法所迷,也常常被出世間法迷了。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也想學,那也放不下,都是迷,都是不覺。我們能不能得佛菩薩保佑,這四個字是關鍵。

 

「發心」就是蕅益大師《要解》裡所講的「發願求生淨土」。真正發心希望往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既然一心一意想求生淨土,還會有別的雜念嗎?如果還有別的雜念,就不是真正求生淨土。

 

今天下午有一位同修來看我。他這些年來學密,他也曉得淨宗好。我就告訴他:「密很好,我也要學。」他說:「法師你也要學密?」我說:「是,但我現在不學。」「那你什麼時候學?」「我見了阿彌陀佛再學!」我說:「我現在一心一意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第二個念頭。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是大阿闍黎,密法真正的上師。為什麼不到那個地方再學?」在此地學密,要是走錯路,麻煩可大了,所以不如修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現在就得受用。

 

發心要真,要實在,要真正發心,實實在在發心。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放下,這才是「發心」。「念佛」就是專念阿彌陀佛。這四字是「他力妙法,善護行人」的關鍵。真正能「發心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才與阿彌陀佛的本願感應道交。中間的障礙沒有了,我們的願心與阿彌陀佛的願心,才能連接得上,才能得到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我們的心行跟阿彌陀佛的心行不一樣,就連不起來。現在電腦的新名詞叫「連線」,我們要跟阿彌陀佛連線,自己有障礙,就連不上。

 

『彌陀本願攝受』是盡虛空遍法界,他的『威神加持』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今天我們不能被他攝受,不能被他加持,障礙在自己,不在他,就是我們沒做到「發心念佛」。真正做到,障礙就沒有了。你就曉得這四個字多麼重要。

 

『護持行者,魔不能擾』。現在天上、人間、餓鬼道,所有的妖魔鬼怪都出籠了,到處都是。他們擾亂社會,擾亂正念的人。唯有發心念佛的人,妖魔鬼怪再多,也沒有辦法擾亂。為什麼?你不跟他接觸,他就沒有法子。

 

「正念現前」。「正念」即是一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心裡無量無邊的妄想、邪念趕走。經論裡告訴我們,「凡夫煩惱覆心」,煩惱蓋覆了我們的真心。

 

煩惱有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斷煩惱最妙的方法就是念佛,唯有念佛才能把煩惱洗得乾乾淨淨。即使是十地菩薩,證得那麼高的地位,他的無明煩惱還是不容易洗掉。最后用什麼方法?念佛。念佛能洗刷根本無明,何況見思、塵沙。我們要能體會得到。十地菩薩的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都沒有了,只剩下無明煩惱。別的方法都不能有效的斷無明,只能用念佛方法。所以,華藏世界裡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你才曉得念佛方法之微妙。認識念佛法門的人確實不多,就是「發心念佛」這四字,每一字都認識,裡面真的意思不曉得,所以開經偈常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一定要義理清楚,才能得到阿彌陀佛攝受加持,魔不能擾。

 

《十往生經》裡講得更明白,不但彌陀本願攝受威力加持,佛真是慈悲到極處,還特別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你想,你有多大的福報,讓菩薩來保護你?這福報大極了!也許有些同修覺得不敢當,讓菩薩來保護,我們怎麼當得起。阿彌陀佛派菩薩保佑你,你還不敢接受,原因是不了解自己,也不認識環境,所以才有這些妄想,才有這些錯誤的執著。我們在前面講了這麼多次,如果每一會都來參加的同學,應當要覺悟了。覺悟念佛人是世出世間最希有的人,念佛人是十方一切諸佛讚歎的人。諸佛讚歎、諸佛護念,得這二十五位菩薩日夜衛護並不為過。

 

我們想想,文殊、普賢修無量劫才入華藏世界,才知道念佛法門,我們今天一開始學佛就遇到這個法門,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見到你,沒有一個不佩服。他修了無量劫才找到這條路,你不費一點力氣,也走的是這條路。他是具足信、願、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成佛。我們今天也用同樣的理論、方法,往生西方見佛成佛,跟他無二無別。他走了無量阿僧祇劫的冤枉路,他看到我們怎能不佩服,怎能不保護。不要等阿彌陀佛派遣,菩薩自動來保護了。你要問他為什麼,他佩服你、尊敬你,他自己覺得不如你。這是真的,你要把這事實真相搞清楚,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就可以接受了。

 

『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這話特別指我們現前,因為從前惡鬼惡神沒這麼多。現在惡鬼惡神太多了,沒有諸佛護念、菩薩保護,真的很不容易成就;我們想發心,總有障礙。

 

這就是《十往生經》上的一段經文。

 

3、《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這是《阿彌陀經》上,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這也屬授記、保證,決定真實。但許多同修早晚課都念《阿彌陀經》,念了這麼多年,佛菩薩有沒有護念你?『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諸佛有沒有護念你,可能諸位同修答案多是否定的—佛沒有護念我。是不是經上說錯了?我們仔細再看看,這裡經文關鍵的字眼就是「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到底善不善?「善」不容易!最低限度的善,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條戒都能守持得很好,這才是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而本經善的標準,就在下面一句:

 

『聞是經受持者』,這就是善的標準。「是經」就是本經。因為《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同部,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文字上雖有簡繁不同,義理上沒有差別,是一樣的。「善」是真正有善根的人,聽了之后就能接受,就能相信,決定不懷疑。深信、接受,一定發願往生。發這個心,就是前面講的「無上菩提心」。從今而后,專念彌陀,心裡不雜妄想,心念專一了,這就是前面講的發心念佛。「發心念佛」才是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受持者」。對此經的確明瞭了,真正認識清楚了,這樣信心才堅定,信心才清淨。《金剛經》上也說,「信心不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功德不可稱量!

 

『及聞諸佛名者』。諸佛名就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名號就叫「諸佛名」。「諸佛」在《要解》、在《疏鈔》裡,都可以看到祖師就是這樣說的。因為一切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所以「阿彌陀佛」名號是諸佛名。

 

具足這些條件,『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們把這一句歸納起來看,就是真正具足信、願、行三資糧,才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心是真心,這願也是真正的弘願。

 

念念想求生淨土,對世間沒有留戀,這願才是真的。對世間還有留戀,願是假的。阿彌陀佛現在來接你,還捨不得去,不肯去,願就是假的。真的願是念念都想去,只是功夫還不成就,去不了。什麼時候去得了,什麼時候就快快樂樂的去了,毫無留戀,願才是真的。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

 

『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燭」就是照耀的意思。念佛人因得阿彌陀佛本願光壽的加持,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所以有四十里光明照身,魔怎麼能接近你?每個人都有光明,光明大小不一樣,光明的顏色也不一樣。

 

現在國內外很流行「氣功」。我們知道,西藏的密宗是要學氣功的,氣功是他們必須修學的課程,所以他們能看見人身的光明。看光明就知道人的個性,知道人的善惡。每個人的光色都不一樣,光的大小也不一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不要去學?黃念祖居士在《淨土資糧》、《谷響集》裡明白的告訴我們,不要去學。學佛的人,要緊的是修清淨心。心地真正清淨了,你的光明是金色的,金色金光。心地清淨,魔就不能犯。

 

本身具足功德、福慧,再有諸佛護念,威神加持,你在菩薩道上一定一帆風順。這是求佛保佑,求佛加持的不二法門。諸位要求佛菩薩保佑,這樣求法就正確了。這是如理如法,一定得諸佛護念,善神擁護。這個方法是因他力而現自性。二十五位菩薩是他力,彌陀本願威神也是他力,一切諸佛護念亦是他力。借他力顯自性,從有念入無念,這是念佛法門真實深妙處。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講得很好,他說念佛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瞭。連線連上了。我們沒有什麼智慧,沒有什麼福報。阿彌陀佛是第一智慧,第一福報。世尊在經上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跟他連上了,便宜佔大了。把他的智慧變成我們的智慧,把他的福德變成我們的福德。實在講,是用他的智慧、他的福德,把我們自性裡的智慧福德引發出來,融成一片。不要去分別他佛,不要去執著,自他不二則自性現前。有執著,我們的心就不清淨。怎麼不清淨?六祖說得好,「自佛、他佛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一念不生」就是佛法。一念是妄念。我們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是正念。我想阿彌陀佛,我、佛交融合為一體。憶念阿彌陀佛,也不分別他,也不分別自,就是正念現前。這很重要,這樣才能破除妄想,才能破除顛倒。所以,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裡的確沒有一個妄念,沒有想到此界他方,沒有想到能念所念,也沒有想到自佛他佛。一動分別就是妄想,就是執著。所以,用這句佛號把妄想、執著念掉,就對了。這時候,魔當然不能犯。

 

在這亂世,真正要保護自己,要訣就是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執持名號,執持就是《楞嚴經》上講的「淨念相繼」。淨念相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樣就自自然然有感應。不要求感應,自然就有感應。

 

(四)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道妙』與『無生』,一般講是佛法裡的最上乘法。我們念阿彌陀佛與最上乘法相不相應,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因為有些人認為念佛法門太低級了,不是高級的佛法,大概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所以不甘心修學,不情願修學,他要修學高妙的佛法。此地這一番開示,把我們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

 

1、「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

 

『無念與無生』。特別是禪宗說的,禪宗是以「無生」為體,「無念」為宗,這是上上禪。可是說得很好聽,能不能得到?『遠非凡夫之所能』。《金剛經》所講的是八地以上的境界,凡夫做不到。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一開頭就講得很清楚。他說,中國在唐宋的時候,一般人很少講《金剛經》。為什麼不講?因為一般人做不到。尤其是怕人聽了生起誤會,走到「惡取空」,那就更壞了,不但正面效果沒收到,收到的是反面效果。所以,一般的祖師大德們不肯講,就因『遠非凡夫之所能』。

 

圓四教『圓教八地菩薩』。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圓教」。天台判藏、通、別、圓。不是藏教,不是通教,也不是別教,是圓教的八地菩薩。這是講到華藏世界,華嚴會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八地菩薩。八地以前三十七個階位都不算,三十七位也是法身大士。要從第三十八個階位起,才『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真正得到無生法忍。

 

初住菩薩就得無生法忍(八地以前的三十七個階位),那是勉強說他們證得(相似位)無生法忍。真正證得(分證位)無生法忍要到八地。為什麼?八地才離一切心意識分別,轉八識成四智;八地菩薩才圓滿的轉過來。真正到了無念、無生,無生法忍才真正修到了。九地是無生法忍的究竟位,十地則是寂滅忍。

 

『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聖者就是講圓教初住到七地,三十七個階位。圓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可以到十方世界,示現佛的身分,去度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可以示現佛身而度脫之。初住菩薩就有這種能力。但是講到真正證得無生,必須再往上超越三十七個位次到八地,才能做得到。「聖者之所難」,那有那麼容易。所以,《金剛經》不是對一般人講的,一般人念《金剛經》,在阿賴耶識中種下般若種子而已。種子雖然種下去了,沒有緣,什麼時候才起現前呢?不知道要到那一生那一劫。

 

在此地要告訴諸位同修,什麼叫「念」,什麼叫「無念」;什麼叫「生」,什麼叫「無生」。只要你有心意識,你就有念、有生。「生」是生滅。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佛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切法的實相,就是此生滅不住的連續相。實則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凡夫從早到晚,念念皆是妄想,連睡覺還得作夢,夢也是妄想生滅。這就是有念,這就是有生。

 

「無念、無生」就是沒有妄念,睡覺也不會作夢。說老實話,不會作夢,也不需要睡覺了。睡覺有「睡」、有「醒」,也是「生、滅」,就是有念。所以,佛教人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因諸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故應無住。以業因果報生滅不住,故應生心。生心無住,無住生心,是一不二,即是實相現前。這很難,真的不容易。

 

「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有沒有分別,還有沒有執著,還落不落印象?這三者都有,就是有念、有生。

 

要想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不容易,那才真得無生法忍。經上這一開示,凡夫做不到,阿羅漢也做不到,辟支佛也做不到,權教菩薩也做不到,真是『聖者之所難也』。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如來的智慧神通廣大,三千年前,就把今天世間的人事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今天一舉一動,起心動念,瞞不過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看得清楚,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更瞞不過。

 

《無量壽經》裡說得很明白,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是下品下生,他們的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也差不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我們一舉一動,不曉得多少人在看著。我們說話說得再小聲,不曉得多少人都聽見。心裡起個念頭,無量無邊的菩薩們個個都知道。那裡的人都有他心通,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實在講,凡夫只有欺騙自己,瞞不了別人。

 

諸佛菩薩對我們當前的情況了解得太清楚,而我們還在佛菩薩前面許願,豈不是多餘。因為他都知道,何必費那麼多事。甚至於起心動念,自己還沒覺察到,佛菩薩早知道了,這都是真的。現前末法時期,確實是『罪濁眾生』,就像《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罪」就覆蓋本性,增長邪見,增長無明。不一定要犯什麼過錯、害人才是罪。我們知見不正,一天到晚迷惑顛倒,都是罪。心不能清淨,智慧不能開,這就是罪。每天起心動念所造作的都是增長邪見,增長無明。這怎麼得了!所以修學一切法門,都沒有效果。為什麼?一切法門都要滅罪才能成就。

 

『立相住心尚不能得』,這「立相住心」是指淨土法門。這個法門不是無念無生的,它的特色是有念有生。「立相」就是建立。「住心」,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這樣的方法都不能成功,『何況離相而求事者』,那就更做不到了。這才曉得參禪比念佛難,難得太多了。禪宗的善知識越來越少,幾乎找不到。這是兩個法門作出比較,讓我們深深去反省,去體會,選修法門實在不容易。

 

2、此方便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

 

這是把念佛法門的道理說出來了。不曉得這個道理,念佛的功夫就不得力。念佛的道理在用一句佛號取代一切妄想雜念。剛才說過,凡夫決定是有念、有生。念頭生起來不怕,念頭一生起,馬上把它轉變成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還是用這妄心。這就方便多了,所以稱作方便法門,的確簡單、容易、方便、直捷、穩當。

 

『指方立相』,「方」是西方,「相」是有形有相。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所以,希望同修們,念念不要忘了阿彌陀佛,心裡什麼都不要牽掛,就牽掛一個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如果你還要牽掛別的,把阿彌陀佛忘掉了,你就錯了,這是大錯,因為你還要搞六道輪迴。無始劫以來搞六道輪迴,沒能出得去,就是念阿彌陀佛時夾雜、間斷了。念阿彌陀佛時,又想到別的事情,臨命終時如果把阿彌陀佛忘了,去想別的,去想家親眷屬,這一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又耽誤了。所以,功夫要在平時不斷,才能得力,到臨終時才用得上力。平時不用功,到緊要關頭往往就用不上,就耽誤了。我們要把這樁事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來看待,決定不能馬虎。如果叫你再想人我是非、世間境緣,你要有警覺,這是魔來找麻煩。這一覺,魔就不得其便,你的念頭立即恢復到阿彌陀佛,不會隨著妄念牽去。這要知道。所以說,除了想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見佛,若想其他的都是六道輪迴。

 

說真實話,不出六道輪迴,必定是在三善道的機會少,在三惡道的機會多。我等何必去造餓鬼、畜生、地獄業!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心念所變造的,念什麼就變造什麼。那個念頭強,強者先牽,牽著你去投胎,牽著你去輪迴。臨命終時,隨著強的念頭先去受報。這是事實真相。

 

貪、瞋、癡的念頭決不能有,一定要把世出世間法看淡。臨終時若起貪心,就到餓鬼道去作餓鬼了。若一念瞋恨心起來,就到地獄道。一念愚癡(愚癡就是迷惑顛倒)就到畜生道。你看多可怕。所以平常勸你念佛,念經上所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阿彌陀佛接引十方眾生的智慧福德;想阿彌陀佛的種種莊嚴,這樣存心即是在造極樂世界,即是莊嚴佛淨土,這一天沒空過。你這一天在幹什麼?我今天在造極樂世界,我今天在作佛。念佛即是作佛;念念念佛,就是念念作佛。搞別的,就錯了。

 

諸位一定要牢牢的把蓮池大師的這句教訓記在心,「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要作佛,念念念阿彌陀佛,就作佛了。念三藏十二部,修什麼?修大乘、小乘,那不是作佛,修不好還墮三惡道,就很冤枉。因此,連三藏十二部也要放下,何況世間法。只要一個阿彌陀佛,這樣的人才是名符其實,才真正發心念佛,才真正是老實念佛。

 

世出世間法一樣,「老實人」一定有成就,不老實的人就不會有成就的。一定要學作「老實人」。所以,要曉得念佛的理論,念佛的祕訣,就是念一佛名,懺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了,這樣念佛就真正的在作佛。如果我們口裡念佛,心裡想別的,這不是念佛。口念不重要,心想重要。因為作佛是心作佛,不是口作佛;口作不了佛,是心念在作佛。口裡說別的,心裡念佛,行,這是正確的。口念佛,心想別的,那就錯了。所以,一定要把妄想、雜念念掉。

 

念得純熟,乃忘能所。

 

念佛的功夫分三等,功夫真正得力,妄想雜念不起現行,稱作「功夫成片」。你念佛就成功了,決定往生,有把握往生凡聖同居土。你的佛號確確實實能伏住妄想、雜念。妄想雜念不起現行,你用佛號代替了,真正能往生。真正往生就是永脫輪迴,真正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常聽說,往生的人預知時至,不生病,說走就走,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再問一問,到底要念到什麼樣的功夫?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成片也有九品,大概在中上品就可以做到生死自在。所以,我們看到世間真正老實念佛的人,念三年五年,他就走了。

 

說到三年五年就走了,很多同學聽了就害怕。不得了,三、五年就要死了,這不能念,這怎麼可以念!這就說明,口裡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裡還怕死。貪生怕死,捨不得現前的惡濁處境,還是不願意去。你想想,這種念頭怎能相應?不會相應的。真正念佛人,一定放得下,一切沒有障礙,這才行。

 

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如果要「一心不亂」,的確不一定人人能做得到。「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做到。這是下等功夫,三輩九品裡,中上品就可以做到。中輩功夫,是「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熟了。

 

『念得純熟,乃忘能所』。能念、所念的念頭沒有了,這時候得事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與事一心不亂,都叫做「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三昧淺。「事一心不亂」三昧深,這是甚深的念佛三昧,見思煩惱斷了。

 

也許同學要問,怎麼曉得念到事一心不亂?告訴諸位同學,念到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六種神通自然發現,不是你要求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都現前了。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了,斷證的功夫跟阿羅漢、辟支佛相等。但是智慧、福德、善根超過他們太多了,是阿羅漢、辟支佛望塵莫及的;只是在斷煩惱上跟他相等。所以,念到事一心不亂,六種神通自然都現前,絕對不是求的,自自然然就現前了(六種神通是本能,見思煩惱障礙了本能,煩惱斷了,本能自然現前)。你坐在那個地方,自自然然牆壁沒有障礙,牆外能看得清清楚楚,沒有障礙。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你都知道。這樣功夫的人,他自然一心念佛,心地清淨,愈修愈老實,他不會告訴別人自己有神通。只有自己知道,絕對不會告訴別人,因為告訴別人,他的麻煩就來了。他要是有神通,別人有什麼事情都會去找他,他就不勝其煩,所以他絕對不會對人說的。這是中等功夫。

 

念佛念到上等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亂」。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而且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講所證的果位跟他們等類,但是智慧、神通、道力還是超過他們太多了。念佛功德之大,絕對不是普通圓初住、別初地的菩薩能跟他相比的。為什麼不能比?就是因為他得到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持,他跟阿彌陀佛連上線了。

 

別人縱然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到圓初住位,但沒有能跟阿彌陀佛融成一片。彌陀的智慧神通道力,跟他有障礙。所以,僅僅可以說斷證相等,智慧、神通、道力不相等。這才發現念佛法門的殊勝,不是其他法門能相比的,禪也比不上。這是上乘功夫,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但是西方四土是圓融在一起的,是一生一切生。

 

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

 

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在「事一心不亂」的時候得相似的境界(與佛果地境界相似),念到「理一心」是真實的佛果境界。

 

『心無所住』,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雖然沒有妄念,佛號清清楚楚,念念分明。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講「心」。心清淨,一念不生,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就是「無住」。生心就是生起念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念佛法門來修,格外容易。在禪宗用「參究」來修,用「觀心」的方法來修,這很不容易得到。用念佛的方法來修反而容易得到。說老實話,念佛法門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若要念到無住生心,那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這些事實一定要知道,然后才真正認識念佛法門的殊勝,我們在一切法門裡自然就知道如何選擇了。

 

3、持名念佛,入有得空,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

 

「入」是入門。『入有』是從「有」而入門的,就是前面講的「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這就是入有。『得空』就是「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便契無生」。這就是得空。即念離念。即念就是有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離念就是沒有一切妄想雜念,這是得空。

 

『潛通佛智』,就是跟阿彌陀佛連上線了。跟阿彌陀佛打成一片,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自佛、他佛是一,不是二;自他不二,性相圓融。

 

『暗合道妙,巧入無念』。「道妙」就是無念無生,也就是佛門裡常講,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涅槃。這都是講「道」。圓滿的佛果,與這完全相應。如果不相應,為什麼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可見得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就是「暗合道妙」。這些事實真相只有地上菩薩才知道。

 

他們選擇念佛法門,我們今天也選擇這個法門,我們的智慧、見解跟地上菩薩無二無別。文殊、普賢選念佛法門,我也選這法門,也跟文殊、普賢差不多。比他差就不會選這個法門。所以,不是第一等的智慧,不會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真實智慧。「暗合道妙,巧入無念」,這方法巧。一句阿彌陀佛多巧妙,從有得空,從有念得無念。

 

『即凡成聖』。現在我們是凡夫,功夫用得得力,方法用得正確,三年五載就成為聖人了。若念到「功夫成片」就是聖人。因為只要念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怎麼不是聖人。所以,諸佛護念,菩薩擁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你是聖人,不但是聖人,而且是超級的聖人。怎麼說是超級的聖人?《無量壽經》上講「行超普賢」,前面是等同普賢,后面是超過普賢了。這行超也是真的超越。

 

黃念祖居士《註解》裡,好像過分誇大稱讚;其實句句皆是真實、道道地地超過普賢。因為普賢修無量劫才找到這個法門,我們現在一點也沒修,可是也找到這個法門,這就超過他了。所以,是真的超過,超凡入聖,而且超聖入聖,不曉得超過多少聖賢。

 

『至哉妙用,不可思議』。「至」是到了極處。念佛法門,只有用真誠心清淨心,才能了解它的真實義,用思惟想像決定沒有辦法達到的。你要想真正認識阿彌陀佛,真正理解極樂世界,就只有一個方法「老實念佛」。你愈老實,認識得愈清楚,解得愈透徹。絕對不是在思惟,不是在研究中,能得到消息。即使有,也只是皮毛之皮毛。一定要跟阿彌陀佛「潛通佛智」才行。跟阿彌陀佛沒溝通、沒往來,很難體會。一定要跟阿彌陀佛連得上才行,才真正認識、真正理解。所以,念佛法門的妙用,這部經典的妙用,這一句佛號的妙用,是真正不可思議,確實是經上講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如果不跟阿彌陀佛連上線的話,他也不知道。這才是真正妙,妙到極處。

 

4、念佛乃修行之徑路,持名又為四種念佛之徑路,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

 

這一部經,這個法門,雖然下手簡單容易,我們決不可把這法門看低。以為這法門不究竟、不圓滿、不高妙,這就看錯了。實在講,愈是究竟圓滿的法門,必然愈是簡單容易。必須人人能修,人人能成就,這才是最殊勝的法門。在一切法門中,念佛法門確實符合這些條件。

 

因此稱它為『修行之徑路』。「徑路」是最近的一條道路。近到什麼程度?是超乎一切人的想像。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那有比這更快速的?問題就是我們這一念相不相應,這一念要怎樣才相應。這些話不是隨便說的,是彌陀、釋迦佛親自告訴我們的。

 

在整個佛法裡,大乘法比小乘法容易修,所以大小乘比較,大乘是徑路。大乘法門包括許多法門,這許多法門中比較下,禪宗最捷徑,所謂「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大乘法裡的徑路。

 

念佛法門跟禪宗比較,念佛法門更容易、更快速,所以稱徑路中的徑路。念佛法門有許多方法,常講的有四種:持名、實相、觀想、觀像。其中以持名為第一,最為方便,最為穩當,所以在念佛法門裡,持名又是徑路。

 

《無量壽經》與小本《阿彌陀經》都提倡持名念佛,所以這一部經稱為淨宗第一經,是有道理。淨土叢書中有本《徑中徑又徑》,說了三個「徑」字,第一、是大乘,第二、是禪宗,第三、是淨土。「淨土」是徑路中的徑路,所以稱為『徑中之徑』。『本經不倡一心不亂』。「倡」是提倡。實在說,《阿彌陀經》裡也沒有提倡「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鳩摩羅什大師提倡的。

 

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並沒有「一心不亂」的語句。一心是念佛必具的原則,不亂是念佛的功夫。讀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就知道原文是「一心繫念」,不是「一心不亂」。「不亂」兩個字,是鳩摩羅什大師的意思。他的意思有沒有錯?沒錯。如果錯的話,玄奘大師一定會提出來反駁。玄奘大師沒有反駁,表示默認羅什大師翻的不錯;玄奘的弟子窺基大師也承認。窺基還給《阿彌陀經》作註解—《阿彌陀經通贊疏》,採取羅什大師的譯本。

 

由此可知,羅什翻的沒錯,雖然原文不是這樣寫,翻的還是有道理。我們看到玄奘法師翻的,比羅什翻的詳細。「一心不亂」是往生時得到的,是阿彌陀佛放光注照,得佛力加持,把自己的功夫提升了。因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一心不亂」。如果不是一心不亂,到西方極樂世界,神通、道力怎麼可能與等覺菩薩相等?

 

我們常說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二力」,一是自己信願持名之力,一是佛力加持。佛法除這法門之外,任何一法門都要靠自力斷惑見真,沒有辦法靠他力的。唯獨念佛法門有他力幫助,就是在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見到佛就得佛力加持。

 

從這個事實,我們可以體會到其他法門為什麼得不到佛的加持。因為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命終時沒有佛來接引。換句話說,見不到佛,怎麼能得佛力加持。只有這個法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來接引你。沒有其他法門,臨命終時由佛來接引。你見到佛,那有不得佛力加持的,一定會得到的。

 

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修行的功夫最低限度要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說,念到心地清淨,煩惱雖然沒斷,但是一句佛號,確實能伏住煩惱。這一點非常重要,千萬不能疏忽。

 

煩惱是什麼?就是妄想、執著。煩惱無量無邊,妄想、執著這兩類就全部包括了。妄想能變一真法界成十法界,執著變現出六道輪迴。如果我們妄想、執著還很重,功夫就不能成片。念佛不得力,往生就有問題。一萬個念佛人能有兩三個往生,比例是萬分之一二。為什麼那麼多念佛人不能往生?因這句佛號伏不住妄想、執著。這樣念佛只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結個法緣,這一生是去不了的。

 

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這樣的歡喜,證明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修學這個法門。才一接觸,往昔修學的種子就會引發出來,對念佛就能歡喜、信受。往昔為什麼去不了?就是一句佛號不能降伏妄想、執著,所以沒去成。幸而這一生中又遇到了,若佛號還是伏不住煩惱的話,還得要等來生。來生不一定是下一生,不知道又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才會再碰到。來生遙遠無期,這要知道,所以想到這裡就感到非常可怕,遇不到佛法就造罪業。造罪業就受苦報,搞六道輪迴。

 

六道裡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斷見思煩惱,具足六通。他想到過去墮落在地獄的情形,還是心有餘悸,一提到地獄,身上出血汗(身上流汗是紅色的),還能嚇成這樣子。我們是忘了,忘了地獄的可怕。世間一切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才會真正發心,真正修行。這些虛妄之法一定要捨去,不要再貪著,不要再牽掛了,頭腦總得要冷靜,這句佛號才能得力。

 

黃老居士寫這一段,用意非常之好。有些人讀《阿彌陀經》,看到「一心不亂」,覺得自己這一生中做不到。這個法門雖然古大德讚歎備至,他自己想想不是這樣根器,「一心不亂」做不到,就不敢修學念佛法門。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在此地特別提出來。

 

《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是詳述的《阿彌陀經》。經裡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玄奘大師的本子是「一心繫念」,跟此地講的「一向專念」完全相同。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

 

這一句重要的字,就是「專」。怎樣才做到「專」?對於這部經,對於念佛法門,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一向專念」。同修們都能理解,要認真去做,要把「永脫輪迴,圓成佛道」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來辦。

 

「永脫輪迴」等於阿羅漢、辟支佛。「圓成佛道」就等於諸佛如來,超越了菩薩。這是我們一生中可以做到的。做不到,我們就不說,說了沒意思。決定可以做到,我們為什麼不去做?為什麼不肯把世出世間法放下?一切障礙的根本就是不肯放下。一切放下,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這一生就決定成就。

 

『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故稱淨宗第一經』。這比起《阿彌陀經》裡講得更清楚、更確實,簡單扼要。只要照這方法去修學,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一句確實是希有,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古人讚歎這法門是萬修萬人去。正因為它說得清楚明白,才稱為「淨宗第一經」。

 

因其為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眾生,此經為最。

 

這是真實語,一點都不為過,它確實是直捷中的直捷。大乘禪宗直捷,密也直捷,但是淨宗比這兩種更直捷。持名念佛在四種念佛裡又是第一直捷,『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沒有比這更方便。

 

《華嚴》、《法華》圓融,禪與密也圓融,淨宗比它們更圓融,絲毫缺陷都沒有,所以『絕待圓融』。那些法門雖然圓融,裡面還有缺陷,不是每個人都能修學的。這法門是一切人都可以修學,找不到缺陷,所以稱為『絕待圓融』,就是絕對的圓融。

 

『不可思議,利濟眾生』。「利」是利益。現在就得利益了,將來的利益更為殊勝。「濟」是拯濟。說到利,說到拯濟眾生,這一部經在一切經裡排名第一。沒有任何一部經典能超過此經,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超過持名念佛的。所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功德也不可思議。可惜很少人認識。

 

(五)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大聖』指本師釋迦牟尼佛。『特留此經』,廣度一切眾生,意義更為深遠。

 

1、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是本經的經文。『當來之世』指佛的法運終了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總共一萬二千年。最盛的是正法,其次是像法。像法以前修行證果的人都還有;像法時期修行證果的人沒有了,見性的人很少了,但是修行有得禪定的人。明心見性太難了,太希有了。

 

末法一萬年,現在已經過了一千年,往下去,每況愈下。但是我們不要太悲觀,在往后九千年中,佛法有興有衰。現前佛法衰到最低點,以后還是會慢慢興起來的。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興的時候短,衰的時候長。「興」還得要眾生有福,眾生歡喜接受,佛菩薩才會應化到世間來,佛法就興起來。眾生信邪,不信正,佛菩薩不來,妖魔鬼怪都來了,佛法就衰了。

 

我們從這角度來觀察,能體會到興的時間短暫,衰的時間長久。實在講,佛法的興衰與世間的教育成正比例。現在整個世界,教育失敗。對於古聖先賢的遺教,現在人不相信,沒有接觸,沒有辦法體會,認為古聖先賢是落伍的,是封建的,是專制的。把這些名詞帽子都扣上去,廢棄不要了。他要新的,新的能不能找得到?永遠找不到的。古聖先賢最高的教育目標,是恢復人的本性;佛法教人的目標,是「明心見性」。教育的宗旨,是教人認識人生的價值,明白人生的意義,體會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儒、佛的教育都是如此。禪宗講直指人心,也是這個意思。如果不懂這個意思,《六祖壇經》你決定看不懂,大乘法的精義也無法體會。所以,教育在認識自己、認識宇宙,認識人生和宇宙的關係,明白了、清楚了。五倫十義、五常八德,是不是過去專制獨裁的帝王拿來統治百姓的工具?你要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孰不知「倫常」、「道德」是自性本具的德行,自然流露的性德,本來具足的良知良能。從前教育,在啟發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所以國家能長治久安,人生確實有意義、有價值。

 

前天有一位同修,在行政院服務,找我談了不少問題。他想提前退休,我很贊成。我說:「你退休之后,可以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這一生得人身,沒有白來,就有意義了。現在作官很苦,不但作普通的官很苦,就是作總統也都很苦。我們這個時代有沒有高人?有。不能說這一個時代沒有高人,但是高人到那裡去了?隱居了。真正高人,不輕易受人侮辱的。自取其辱的是愚人,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今天的社會,稍不謹慎就會招來羞辱,所以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退居隱藏不會讓人知道,也不會讓人認識。你看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凡有動亂的時候,高士都隱居了。我們現在正是歷史上最亂的時代,隱藏在佛門裡有高人,道教裡也有,甚至於販夫走卒裡也有。做生意小買賣的,每天賺一點錢生活的,就可能有高人在裡面。因為這種人不貪財、不貪名、不貪利,能維持溫飽就很滿足了。他的精神生活豐沛,他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這是真正的高人。

 

經道滅盡了,那時比我們現在還要苦。世尊在這時候,還是『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世尊預言一萬二千年后,佛法在世間消滅,一切經都消失了,第一部滅的是《楞嚴經》,《無量壽經》最后滅,由此可知,本經到法滅盡還能『止住百年』。現在在台灣,這二、三年提倡這部經,大家都很歡喜,印得很多,念的人也很多。別的經將來沒有人念了,這一部經還可以流傳,流傳到最后的一百年。那一百年中一切經典都沒有了,只剩這一部經,多留一百年。有緣的眾生(就是現在天天念,念了又放不下,不能往生的人),再等到九千年后,若得人身,也許會碰到了。要沒有這樣的善根、福德,那時不容易遇到。他若遇到了,遇到之后,則『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依照這部經典來修學,可以滿你的願。你願意得人身,來生能得人身;願意升天可以升天;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沒有一樣不能滿願的,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法快要滅盡的時候,這部經還有這麼大的效力,何況現在。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確實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你真正清楚明白本經,依照理論、方法來修學,這一生一定非常幸福美滿,一生都能稱心如意。在這樣的亂世還能稱心如意,福報就很大了。由此可知,這一部經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

 

2、今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垢重障深,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以作慈航。

 

這一段話,我們應深深的、冷靜的去體會。現在的世界,實在是濁惡到了極處。「濁」是染污。此地講的染污不僅僅是說「環境的染污」,環境的染污已經影響整個人類的生存,大家已經意識到了,覺察到了。可是更嚴重,更可怕的染污,大家還沒有發覺,就是「人心的染污」。這比環境的染污還要嚴重不知道多少倍!沒有人發現。古聖先賢教育的目的,就是清除染污,防止染污。今天我們把這個教育目的捨棄了。現代人心迷邪染、貪瞋癡的染污,遍及全世界,時時處處都看到,覺察到。染污結果是什麼?是世界毀滅。東方與西洋的預言,我們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現在整個世界,如果諸位觀光旅遊,仔細去觀察一下,就覺得古老的預言很值得相信。如果不是大災難,人不會覺醒過來。現在人邪迷太重了,若遇極大的苦難,慘痛的傷亡,文明的毀滅,大概才會覺悟,才會清醒過來。

 

佛家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確實沒有一樣是自己的,眼前若有機會,多做一點好事,多積一點德,那是唯一能帶得去的。現在不知道積功累德,到壽終時想做些好事,已經沒有機會了。諸位想一想,這是多麼可怕的現象。這現象,誰也不能避免。

 

『濁惡彌深』。「濁」就是染污;「惡」是造惡業。現在社會上,造殺、盜、淫、妄、五逆十惡,好像很正常。如果沒造,反而不正常。大家把五逆十惡看作正常,這怎麼得了!這真是自己毀滅自己。

 

『眾根愈劣』。「劣」就是好善、好德的意念沒有了。貪、瞋、癡、慢、損人利己,這些念頭愈來愈堅固,就是「眾根愈劣」。

 

『垢重障深,惡浪滔天』是指五逆十惡,貪瞋癡慢,遍地都是。這太可怕了!一切經教,都失掉效用了。為什麼失效?現代人不能信受。

 

像我們現在講經的方式,已是最后的一個階段。往后這樣的講經機會沒有了。講經的法運,現在是末法時期,逐漸滅了。以后像這樣講大部經,只有在佛學院教學的時候或許有。離開台灣,大家可以見到,在國外每個人工作都繁忙,都緊張。每天坐在這裡聽一個半鐘頭的經,不可能。在國外,最大的耐心、機緣大概只有十天。十天不缺課的很少,還可以的。最受歡迎的是半小時到一小時。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怎麼講一部經?所以台灣人福報很大,在這個時代還能聽整部的大經。但是這樣的機緣在台灣也不能維持很久,社會逐漸在轉變,必定轉變成跟外國一樣,長期講大部經的機會愈來愈少了。

 

看佛教的《大藏經》分量那麼多。這一本經,分量雖然少,內容卻不少。內容很豐富,大家讀了才歡喜,才高興。所以,要救度目前這大災難,就是有緣的人得度—他能遇到這部經,遇到念佛法門。這部經的效果力量,一直到法滅盡,都不會衰的。

 

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

 

從這裡我們能體會,這部經的興起因緣殊勝無比。持名法門之妙用,簡單、容易、穩當,在現前滅罪消災、積功累德,樣樣都第一。

 

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尤其是夏蓮居會集的這本,會集得太好了,找不到絲毫的缺陷,確實是《無量壽經》五種譯本的集大成。念這一本,五種譯本都念到了。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